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𰛂
Remove ads

𰛂(一译冕素,英语:coronium 又称 newtonium),是19世纪假设的一种化学元素的名称。这个名称是由1887年由格鲁瓦德教授(Gruenwald)命名,其灵感来自日冕[1] 日冕中出现了一条新的原子幼绿色谱线,当时被认为是由一种新元素发出的,这与在实验室条件下看到的任何其他元素都不一样。后来确定它是由正13价(Fe13+)离子发出的,而当时无法在实验室中生产电离度如此高的铁。

Thumb
一次日食

太阳光谱学

1869年8月7日日食期间,查尔斯·奥古斯都·扬英语Charles Augustus Young威廉·哈克尼斯英语William Harkness在日冕光谱中独立观察到一条波长为 530.3 nm 的绿色天体光谱谱线。由于这条谱线与任何已知材料的谱线都不对应,因此有人提出它是由一种未知元素引起的,暂时命名为𰛂

1898年,由拉斐罗·纳西尼(Raffaello Nasini)领导的意大利化学家小组,也在维苏威火山释放的气体中发现了这种假定的元素。[2]

1902年,俄罗斯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试图建立以太的化学概念,假设存在两种原子量小于氢的惰性化学元素。在这两种气体中,他认为较轻的是一种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气体,而稍重的是𰛂。后来他将 coronium 改名为 newtonium。[3]

直到1930年代,沃尔特·格罗特里安本特·埃德伦才发现,530.3 nm 处的谱线其实是由高度电离 (Fe13+) 引起的;日冕光谱中其他不寻常的谱线,也是由例如镍等的高电荷离子引起,而高电荷离子是由日冕的极端高温所产生。[4] 530.3 nm 的谱线曾被错误分类为铁的谱线编号1474。[5]

Remove ads

参看

参考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