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22年度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22年度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是第六届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所发表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于2022年10月19日发表,主题为“为市民谋幸福 为香港谋发展”。报告沿用绿色为封面。[1]

内容摘要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

  • 于本立法年度提交《区旗及区徽条例》的修订草案,与《国旗及国徽条例》和《国歌条例》适度地保持一致。[2]
  • 进一步健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包括推进《基本法》第23条立法准备工作、立法规管线上线下众筹活动、立法提升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完成处理虚假讯息的顾问研究作政策考虑等,以严防威胁再现,强调发展是硬道理。[3]
  • 严格按照“完善选举制度”,吸纳爱国爱港、立场坚定、管治能力突出、热心服务公众的人士加入政府、各委员会和公营机构。
  • 成立“法治教育督导委员会”,推广一致和正确的法治讯息。[4]

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

  • 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5]
  • 成立“特首政策组”。[6]
  • 就指定项目订立了约110个不同指标(KPI)。
  • 引入军事术语红队概念(red team),扮演批判、反对的角色,协助全面检视决策和执行计划的效果,以堵塞漏洞及优化政策。[7]
  • 全面更新《公务员守则》,要求公务员注重团队精神,敢于担当,具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意识,特别是透过推出“行政长官表扬榜”奖励计划以强化赏罚制度,表现欠佳公务员如果没有改善,会被终止聘用。同时要求加深公务员对“一国两制”和当代中国的了解。

招揽人才

指出香港在过去两年流失约14万本地劳动人口,推出多项“抢人才、抢企业”措施,以重新吸纳人才。

  • 成立300亿元“共同投资基金”,引进和投资落户香港的企业。[8]
  • 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和成立“人才服务窗口”,罗致内地和海外的高薪人才和全球百强大学毕业生来港发展。[9]
  • 合资格外来人才在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后可申请退还在港置业已缴付额外的印花税。
  • 优化现有多项输入人才计划,加强吸引力。

文化艺术

  • 香港演艺学院北部都会区设立新校舍和增加非本地生比例。[10]
  • 制定新的“十年文化艺术设施发展蓝图”,康文署增加表演场地座位数目约50%,全港博物馆增加至19间。[11]
  • 鼓励私人发展项目加入文化艺术设施,例如剧院。[12]
  • 研究长远设立“流行文化馆”。[11]
  • 每年举办“香港周”、“中国戏曲节”。[11]

土地及房屋

  • 推出全新“简约公屋”,未来五年兴建30,000个单位。[13]
  • 所有于2026-2027年度起落成的资助出售房屋一般实用面积不少于26平方米。[14]
  • 推出先导计划,鼓励私人发展商参与兴建资助出售单位。[15]
  • 压缩造地程序,“生地”变可建屋“熟地”缩短三分之一至一半时间,长远建立土地储备,掌握土地供应主导权。[16]当中包括将8,000公顷的“绿化地带”中,1,200公顷纳入发展计划,其中255公顷有发展房屋潜力的“绿化地带”可提供70,000个单位,分别位于贴近大榄郊野公园的“屯门东”、荃湾芙蓉山龙跃头邻近皇后山新田麒麟山以南。[17]
  • 提出将军澳第137区的发展计划,预计可提供50,000个房屋单位,最早2030年入伙。[18]
  • 加快业权统一,楼龄达50至70年的私人楼宇强拍门槛由八成业权降至七成,楼龄达70年或以上降至六成。[19]
  • 成立“专责审批组”加快审批一般建筑图则,使约八成图则可于首次或第二次呈交时获得批准。[19]
  • 为新公营房屋项目制订“幸福设计”指引,房委会将挑选5个现有公屋屋邨(观塘启业邨、黄大仙富山邨、深水埗泽安邨、元朗水边围邨、沙田美林邨)作为先导计划(2024年9月2日推出)[14]
Remove ads

运输基建

设六项重点运输基建项目:

医疗

  • 成立“基层医疗健康管理局”(易名“基层医疗署”已于2024年7月15日成立)[21]
  • 推出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已于2023年11月13日推出)[22]
  • 开设“中医药发展专员”职位(已于2024年5月20日上任)[23]
  • 容许在内地及相关地区注册的药物,在符合安全、效能及质素标准等要求下,可在香港注册及销售。[24]

体育和休闲

  • 马鞍山白石兴建香港第二个体育园。[25]
  • 香港岛建造全长约60公里“活力环岛长廊”,连接港岛北岸海滨长廊及南区多条现有海滨和郊野步行径。[26]
  • 研究发展大屿山南部约1,000公顷“绿化地带”土地作生态旅游或康乐用途。[27]
  • 第四季在全港五区与团体合办周末市集。[27]

关爱共融

地区环境

  • 建议提高乱抛垃圾和店铺阻街等罪行定额罚款(已于2023年10月22日生效)
  • 改善维港两岸的海水汽味问题,2024年年底前将污水量减少一半。
  • 2023年年初提交条例草案,管制即弃塑胶餐具及其他塑胶产品(首阶段管制已于2024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生效)

教育

  • 推动STEAM教育,包括在高小推行强化编程教育,以及在初中课程加入人工智能等创科项目。[29]
  • 增加约1,600个资助研究生学额,为创科建立强大人才库。[30]
  • 今年内公布首个版本“青年发展蓝图”。[31]
  • 推广职业专才教育,包括增加3,000个自资学士学位和高级文凭课程资助学额,以及研究推出更多应用学位课程。[32]
  • 进一步强化国民教育,培养爱国爱港爱家新一代。包括为所有公帑资助学校每年为家长举办一项或以上与国民教育有关的活动。
  • 学校新聘常额教师必须通过《基本法》测试,2023学年起扩展至所有“直接资助计划”学校及参加“幼稚园教育计划”的幼稚园,测试内容涵盖《基本法》和《香港国安法》。
  • 就教师推出专业操守指引。
  • 要求公帑资助学校的新入职教师及公营学校内拟晋升教师必须参加内地学习团。

青年

  • 增加“青年委员自荐计划”委员会数目至五年后不少于180个,并开放两个地区委员会部分名额让青年自荐参与。[31]
  • 今年内成立“保安局青少年制服团队领袖论坛”。
  • 每年举办“香港青年节”。(首届青年节已于2023年7月26日举行启动礼)
  • 推出更多“首置”土地和扩大“青年宿舍计划”,五年内提供额外约3,000个宿位。

共同抗疫

指出9月26日实行的“0+3”已经是重大改变,认为目前疫情会带来风险,要求市民必须遵守和配合目前多项的防疫措施,而违反防疫规定会影响抗疫步伐,令前功尽废。

  • 成立由行政长官监督的“应对疫情指导及协调组”,在高层次作出有效指挥,按照不时变化的疫情发展和科学分析,制订以最低成本达致最大效益的精准抗疫策略,并确保各政策局和部门能迅速应变。
  • “应对疫情指导及协调组”下成立13个专责/专项组,由司局长或部门首长负责,就专题事项制订具体措施及方案。
  • 积极与内地展开商讨,以尽早落实 “前置检疫”的安排。
  • 与相关疫苗制造商联系,商讨购入复必泰疫苗的幼儿和儿童配方,以及商讨购入针对新变异病毒株的新一代疫苗。

说好香港故事

  • 批评外部势力不时刻意对国家抹黑造谣,歪曲香港,报告列出香港“世界第一”的成就,包括全球第一自由经济体、全球企业营商环境排名第一、全球第一国际航空货运量城市、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亚洲唯一拥有五间全球百强大学的城市。
  • 广邀约1,000名来自内地和海外不同界别、具影响力的政商、媒体领袖等,赞助他们到访香港并安排专属行程,务求将“真实的香港好故事带回家”。
  • 各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透过多元活动推广香港。

公布后阐述

行政长官李家超于发表施政报告后,举行了一系列公开阐述活动,其中包括:

反应

未修补撕裂 抢人不如先留人

民主党于发表《施政报告》后举行记者会,主席罗健熙认为《施政报告》未有着墨如何修补社会撕裂,并指在14万劳动人口流失的情况下,政府应在抢外地人才前先作止血。[37]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