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56式自动步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56式自动步枪(英语:Type 56 assault rifle),又称1956年式冲锋枪,简称56式冲锋枪56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引进仿制的AK突击步枪,发射7.62×39毫米苏联口径中间型威力步枪子弹

事实速览 56式自动步枪, 类型 ...
Remove ads

历史

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军工业[1]。特别是赫鲁晓夫上台之初,为争取中国支持,改变了斯大林时代只提供旧武器的方式,对华提供了苏军现役装备和生产技术[1]

在当时接受大量苏联援助的情况下,武器的研制也是从全面引进的基础上开始起步。各项技术数据、生产设备甚至样品和全部零配件都是直接从苏联引进[2]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从苏联引进AK作为新的制式步枪,包括最早的第一型、中期的第二型和最新的第三型。

与此同时,相关技术资料也被提供给黑龙江北安的626兵工厂,由赵瑞之担任AK-47突击步枪仿制任务的总工程师。

最终,在苏联方面的授权许可下,中国方面以AK第三型定型56式自动步枪,并于1956年[2]年底开始在626厂量产[3]

设计

早期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款量产型的自动步枪,为AK-47第三型的中国组装品,一切零件均来自苏联伊热夫斯克原厂,铣削机匣和半包式准星护翼等特征十分明显,甚至标尺和保险位置的击发调变铭文依然使用俄文字母“П"、 "АВ"、 "ОД"字样,仅在机匣左侧前端刻有汉字“五六式”字样和仿照伊热夫斯克厂三角形厂标的626厂厂标及出厂编号。

因此,若不特意查看机匣左侧前端,则完全无法分辨出该枪究竟是苏制原版AK-47第三型还是56式;后为便于中国士兵可以直接明了枪支的击发模式,将保险位置的击发调变铭文从俄文改为汉字“连”和“单”(有些出口版本则以汉语拼音字母缩写“L“和“D”取代了原本的俄文或汉字)。另有少数个别枪支参考第一型的后背带挂点,从机匣左侧后方,移至枪托底部后方。除此之外,无其他改动。因此,早期型56式常常被误认为是苏制原版AK-47第三型。

此款早期型56式冲锋枪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被称作“不走样学苏联的56冲”,在其他国家则被称为“中国产AK-47”。

后期型

由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分裂,中国从未获得生产采用冲压机匣的新型AKM步枪的生产许可。尽管使用外汇购买枪支等常规武器,并不在苏联撤销援助后对中国施加的限制之列,但中国方面不愿出资从苏联批量购买AKM成品枪支。

随着先前苏联提供的原厂零件和钢材等库存即将消耗完毕,中国方面被迫寻找新的自行生产56式的方式。担任AK-47仿制任务的总工程师赵瑞之在1964至1967年担任援建阿尔巴尼亚国防工程55项目专家组组长,期间接触了尚未退出华约阿尔巴尼亚人民军装备的AKM,回国后便进行把56式冲锋枪的机匣改为冲压生产的攻关研究,并在枪口前采用后期型AKM的斜切式枪口帽以防止枪口跳动严重。

1969年,626兵工厂将还在试制中未成熟的冲压机匣56式冲锋枪迅速投产,并在动员生产中招聘了非熟练工人,导致导轨脱焊等后果,使该批产品成为“打不响,打不连,打不准”的“三不产品”,并全部遭到部队退货。直到1971年左右,工厂解决了薄钢板点焊的可靠性问题之后,56式的冲压机匣技术才逐渐成熟。

自此之后,生产的56式机匣前段三个铆钉的相对位置,与AKM明显不同,且大多改为全包护环式准星,部分产品亦在枪管前端采用固定式折叠三棱刺刀。这三大特点逐渐成为人们对56式的刻板印象,导致之前与AK-47第三型完全相同的早期型56式逐渐被遗忘。

Remove ads

附件

刺刀

初期采用仿制的苏联6KH2刺刀(亦称“56式可卸式刺刀”“56式扁刺”),后为适应当时解放军战术思想改为了折叠式三棱刺刀,这也成为了该枪的一大特征,使它更能与其他AK系统步枪区别开来。不过许多出口用的56式都不具刺刀座,亦有某些版本采用仿制的苏联6KH4刺刀(亦称“86式刺刀”)。

弹药携具

初期采用与AK相同的五仓斜挎式腰挂弹匣袋,可携带5个弹匣共150发弹药,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型附件袋用于枪油和清洁工具,命名为56式斜挎,为普通士兵的标准配置;后设计了可以装载三个弹匣共90发弹药的三仓携行胸挂,命名为56式胸挂[4]

后为81式自动步枪所用从而改良为四仓,命名为81式胸挂,可携带4个弹匣共120发弹药,若浸在水中泡软后可携带8个弹匣共240发弹药。

56式胸挂其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型附件袋用于枪油、绷带、少量的零星子弹(如曳光弹)等杂物,亦可用于放置卵形手榴弹;81式胸挂弹匣袋则是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小型附件袋。

枪背带

初期采用与AK相同的6SH5型单扣(6SH5-1)或双扣(6SH5-2)式金属挂环背带(最初为SKS步枪所设计),仿制品命名为7.62毫米枪背带,即一系列7.62毫米口径武器(包括SKS/56半PK/80式通用机枪SVD/85式狙击步枪等)皆使用此型背带;后为降低生产成本,自行设计皮质挂环背带(亦有单扣和双扣两种款式),相比6SH5背带强度较差。

枪背带后挂点

原版切削机匣的后背带挂点位于机匣左侧后方,与第三型AK、AKS及AKMS相同;后期的仿AKM冲压机匣版本将该挂点移至枪托底部后方,与第一型和第二型AK及AKM相同。

原版分别

与原版AK/AKM相比,早期生产的56式在外形上与前者几乎完全相同,后期生产的版本则有少许变化。

  • 准星:初期采用与AK相同的两侧半包式准星护翼,后期改为全包护环式,顶端有开孔。大多采用与AK相同的直角梯形准星,只有少数冲压机匣版本采用与AKM相同的细长形准星。
  • 机匣:冲压机匣的56式初期的铆接方式与AKM相同,后期则与AKM有着明显的不同(尤其以机匣前段三个铆钉的相对位置不同),且大多没有采用与AKM相同的带有加强筋的机匣盖,只有少数版本的机匣盖带有加强筋。56-1 型和 56-2 型冲压机匣由 1.5 毫米钢制成,与 AKM 机匣中使用的 1 毫米钢板不同。因此,中国56式的机匣型号平均比 AKM 重。中国56式系列的所有型号也都缺少AKM的减速机构。[5]
  • 枪口帽:大多采用与AK第三型和早期AKM相同的枪口帽,只有少数冲压机匣版本采用与后期AKM相同的斜切口形枪口帽。
  • 枪托:固定枪托的56式大多采用与AK第三型相同的向下倾斜式枪托,只有少数冲压机匣版本采用与AKM相同的平直枪托。
  • 护木:大多采用与AK第三型相同的护木,只有少数冲压机匣版本采用与AKM相同的带有手指槽的护木。
  • 握把:大多采用与AK第三型和早期AKM相同的木制握把,只有少数冲压机匣版本采用与后期AKM相同的树脂合成材料握把。
  • 表尺射程:大多采用与AK第三型相同的800米表尺,只有少数冲压机匣版本采用与AKM相同的1000米表尺。
  • 弹匣:初期采用与AK相同的尾部具有凸起加强筋的弹匣,后将此加强筋取消。后期亦模仿苏联新设计的一种玻璃纤维塑料压模成型的弹匣,也可以完全通用。亦有某些版本采用AK-103样式的黑色合成材料弹匣。
Remove ads

品质问题

在56式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制式武器的时代,步枪在工厂生产时需接受较严格的品质监控,以确保枪械的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军用武器的水平。

在该枪的最初的生产阶段,所有零件从苏联原装进口,中方厂商仅负责组装;后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完全实现国产化,但原材料方面仍依靠苏方供应钢材和木材等。由于采用了苏联提供的钢材和零件,因此在这个时期生产的56式质量一般较高。

而从中苏分裂至1960年代末期之后,随着先前苏联提供的原厂配件和原材料消耗完毕,中国国内开始根据阿尔巴尼亚方面提供的AKM步枪自行生产采用冲压机匣的56式。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峰期,制作工艺开始逐渐滑入低水准,完全不如先前的仿制水平,故在60年代末到现在生产的中国AK在价格和品质上相比起先前采用苏联原厂零配件的批次大幅下降[6]

根据解放军老兵的使用经验,苏制原版AK(包括零件合格率最低的早期第一型)和采用苏联提供的钢材和零件所生产的早期批次的56式几乎不会生锈,而1960年代末之后生产的56式则经常需要除锈。

这是由于随着中苏交恶失去苏联原版配件供应后,所生产的56式的枪管和导气管并没有镀铬,故与苏制原版AK和早期56式相比更容易生锈[7]

据指,这些中国AK的枪管寿命只有数百发,各零件的公差也不一致,甚至不合规格,导致同款武器之间的零件无法互换,长期射击后零件还会松脱或损坏,精度也比起其他国家生产的AK步枪要低[6][8]

Remove ads

衍生型

原厂

56-1式

56-2式

56C式

非制式型号

84S式

56式的5.56毫米口径版本,为出口民用市场的型号。

86S式

56式的无托版本,为出口民用市场的型号。

MAK-90运动步枪

56式的半自动民用型,装有运动步枪枪托及握把、取消枪口装置,有7.62×39毫米及5.56×45毫米口径。

其他国家的授权生产或私自仿制型号

56式现今在阿尔巴尼亚、伊朗、苏丹、孟加拉等部分国家都获授权生产或私自仿制及使用。

KL-7.62自动步枪

56式的伊朗仿制版本,由DIO工厂生产。

MAZ自动步枪

56式的苏丹仿制版本,由MIC工厂生产。

孟加拉授权版本

由BOF工厂生产。

ASh-78自动步枪

56式的阿尔巴尼亚仿制型。

ASH-82自动步枪

56-1式的阿尔巴尼亚仿制型。

STLG自动步枪

56-1式的越南仿制型,由Z111工厂生产。

后续型号

81式自动步枪

CS/LR11自动步枪

仿AK-103型号。

88式自动步枪

仿AK-74型号。

采用

中国

自1950年代后期开始,56式枪族[2]大量取代莫辛-纳甘系列步枪、日本三八式步枪和美国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成为解放军制式武器。

由于在装备AK及生产仿制品56式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术思想受苏军早期战术思想的影响较大,与苏军1950年代之初的配置相同,此枪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称作“冲锋枪”,且定位也设定为班组火力支持用武器,用于提供近距离压制火力,因此56式最初称为1956年式冲锋枪,简称“56冲”,后来才改称为“自动步枪[2]

苏联专家的指导下,56式冲锋枪的生产由单纯组装进口的原厂AK-47零件,实现了全套生产线国产化。但在原材料方面,中国仍依赖于苏联提供的原厂钢材和木材。因此,这段期间所生产的56式冲锋枪的产品质量最高。在此期间,苏联方面仍继续向解放军供应原版AK-47第三型,以加快换装速度。

因军费有限且苏联供应的原版AK亦数量有限,解放军重点部队在1959年至1962年才首先完成换装AK/56式,包括赴边界参加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部队。在中印边境战争后,这种思想开始转变,并发展出63式自动步枪;但63式于生产制作时出现严重缺陷,至1970年代后期被撤装[2]

解放军一直沿用苏军早期的做法,在步兵部队中一直让正副班长[2]配备AK或56式冲锋枪(自动步枪),普通战士配备SKS/56式半自动步枪[1]。但在1979年中越战争却证明,战斗员在热带丛林地带发现敌人大多在50米之内。此时,射速慢的半自动步枪反应不灵[1],最好的办法是以全自动火器发射弹雨扫射。

经过南疆作战的新实践,解放军步兵才统一改换自动步枪。此后的步枪发展也确定了小口径、高射速的方向[1]

解放军于1959年至1960年初基本完成AK-47/56式的全面换装工作,二者一并在解放军中服役至1990年代为止。

在中国大陆,56式从1980年代起逐步被81式88式95式03式QBZ-191等较新型的步枪所取代,渐渐退出了一线部队[2],但至今仍有部分武警民兵部队还有装备。此外,在一些私人军训院校也可以看到56式的踪影。

外国

除了装备中国军警外,被称为“中国AK”的56式也大量出口到其它国家。随着产能的提高,56式和先前获得的AK-47一并被大量用于对外军援(如越南古巴蒙古人民共和国等)。据指,中国生产的AK步枪数量比起苏联制的要多[6]

越南人民军使用的所谓AK-47第三型大多为56式早期型,同时亦大量装备质量较差的56式后期型,是为56式最大的外国用户,其使用的少量原版AK-47亦大多为中国方面与56式一并供应、早期从苏联获得的产品。

此外,56式的半自动版本在美国大部分州份都可让平民合法购买,亦因其性价比而受到部分民间用户的欢迎。

然而,在发生过多宗涉及中国AK的枪击事件后,美国政府于1993年禁止进口中国的“突击武器”,并于翌年落实“联邦突击武器禁令英语Federal Assault Weapons Ban”,这导致了中国AK失去美国的市场。

若不把非法走私的武器包含在内,现在于美国境内的中国制民用AK绝大部分都是1994年前进口的产物。

使用国家及地区

前用户

非国家团体

图片

流行文化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由于在西方国家较难取得苏联/俄罗斯原产的AK步枪,56式及其衍生型被广泛地用于电影拍摄,并用作充当相对罕见的苏联或俄罗斯制AK步枪。它们有时还会被改装至看起来与其他AK衍生型相似的外观。

电影

电视剧

电子游戏

参考文献

参考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