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C/1941 B2

大彗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C/1941 B2
Remove ads

C/1941 B2,是一颗1941年肉眼可见的彗星。由于其非凡的亮度(特别是在南半球),它被认为是大彗星之一[1]

事实速览 发现, 发现者 ...

观测历史

1941年1月15日上午,业余天文学家雷金纳德·普登·德科克(Reginald Purdon de Kock)在南非帕尔观测一颗变星时发现了这颗彗星。彗星的头部突出,彗尾已经发展到0.5°的长度。亮度约6等[2][3]。德科克通知了好望角皇家天文台,发现彗星的讯息在接下来的几天得到了证实。

由于它的亮度,1月20日和21日澳大利亚也有独立发现,包括约翰·弗朗西斯·斯基勒鲁普(John Francis Skjellerup),因此这颗彗星在澳大利亚被称为“巴恩斯-斯基勒鲁普”(Barnes-Skjellerup)。

布隆方丹的天文学家约翰·斯特凡诺斯·帕拉斯基沃普洛斯(John Stefanos Paraskevopoulos)也在1月23日独立发现了这颗彗星(当时尾巴长5°),并向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报告这一发现,因此这颗彗星被称为“帕拉斯凯沃普洛斯彗星”。

由于战争导致各地讯息传达混乱,德科克发现的消息最初并未传到欧洲以外。1月23日至24日,南美洲新西兰又出现了更多独立发现。

彗星迅速接近太阳地球,亮度不断增强。1月27日,彗星达到最南端。两天之后,这颗彗星到达了距离地球最近的位置,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出现,亮度达到2等,彗尾长度为5°。

2月初,彗星再次远离太阳和地球,亮度缓慢下降;月中仍为5等。到了2月底,彗星已经无法用肉眼看到,彗尾的长度仍然是1-2°。当这颗彗星接近太阳时,人们透过望远镜和摄影进一步观察了它。3月29日夜晚,乔治·范·比斯布鲁克(George Van Biesbroeck)在耶基斯天文台地平线上的低空进行了最后一次观测。

4月28日早上,这颗彗星掠过距离太阳仅0.6°的位置后,仅在7月和9月被观测到四次。最后一次观测是9月17日在利克天文台进行的,当时亮度仅17等[4]

这颗彗星的最大亮度达到了2等[5]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