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DIKW体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DIKW体系
Remove ads

DIKW体系是关于数据Data)、资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及智慧Wisdom)的体系,当中每一层都比下一层增加了某些特质。资料层最为基本,资讯层加入内容,知识层加入“如何去使用”,而智慧层加入“什么时候才用”。如此,DIKW体系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分析、重要性及概念工作上的极限的体系。DIKW体系常用于资讯科学及知识管理。

Thumb
DIKW金字塔

历史

这个模型可以追溯于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所写的诗-《岩石》(The Rock)。在首段,他写道:“我们在知识中所失去的智慧在哪里?我们在资讯中所失去的知识在哪里?”(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哈蓝·克利夫兰根据这个1982年12月在《未来主义者》杂志中的文章-“资讯有如资源”的基础来建设这个体系。后来这个体系得到米兰·瑟兰尼(Milan Zeleny)及罗素·艾可夫(Russell .L. Ackoff)不断的扩展。

应用

DIKW体系透过以下的步骤来协助研究及分析:

  • 原始观察及量度获得了资料。
  • 分析资料间的关系获得了资讯。这些资讯可以回答简单问题,譬如:谁?什么?哪里?什么时候?为什么?资讯是信息,意味着有听众及目的。
  • 在行动上应用资讯产生了知识。知识可以回答“如何?”的问题。知识是一些可行的关系及习惯工作方式。
  • 透过智者间的沟通及自我反省而利用知识会产生了智慧。我们可以利用智慧解答关于行动的为什么及什么时候的问题。智慧是关心未来。它含有暗示及滞后影响的意味。

发展

DIKWP模型是段玉聪教授提出的一种人工智能认知模型,全称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模型。它在传统DIKW金字塔(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基础上增加了顶层的“Purpose(意图)”,形成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的五层认知架构。通过引入“意图”层,DIKWP模型强调以目的驱动认知过程,实现从数据感知到决策行动的闭环迭代。该模型被视为面向人工意识(Artificial Consciousness)的新范式,旨在让AI具备可解释、可控的高层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素·艾可夫(Russell .L. Ackoff),从资料到智慧,《应用系统分析期刊》第16册 (1989): 3-9.
  2. 米兰·瑟兰尼(Milan Zeleny),管理支援系统:迈向整合知识管理,《人力系统管理》第7册,no 1 (1987): 59-70.
  3. M. Cooley. Architecture or Bee?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1987).
  4. 哈蓝·克利夫兰,资讯有如资源,《未来主义者》,1982年12月,34-39.
  5.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岩石》 (Faber & Faber 1934).
  6. Duan Yucong 等. “DIKWP五层认知模型的提出.” 人工智能技术报告, 2025.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