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SpaceX第九次星舰轨道试飞任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九次星舰轨道试飞任务(IFT-9)是SpaceX的第九次星舰全系统联合发射测试飞行。于2025年5月27日23:37UTC发射[1][2],由第二代星舰S35和第一代助推器B14-2执行此次测试飞行[3]。此次是第二代星舰的第三次飞行,也是首次重复使用超重型助推器。
助推器B14-2返回时测试多项实验,包括透过星舰发动机启动时的推力差异改变方向、大攻角飞行气动减速、故意关闭一具中心发动机由中圈备用发动机进行着陆点火[1]。
星舰S35原计划部属8枚星链模拟酬载,并于太空中点燃猛禽发动机测试未来离轨点火的能力。以及测试多种隔热瓦,如主动冷却金属隔热瓦、特殊外型隔热瓦等,并且安装了结构性的星舰回收配件、拆除了侧面的隔热瓦,测试再入时的热防护性能[1]。但因姿态失控而取消。
Remove ads
发射载具BS1435
1月18日,在完成IFT-7的飞行后,B14-2被运回Mega Bay 1进行检修[4]。据NASASpaceflight推测,B14可能会在此次再次飞行,此前它曾执行过IFT-7。如果确定使用,则B14可能会在发射前进行静态点火测试。4月1日,B14被再次运往发射场[5]。3日,B14-2再次进行全发动机静态点火测试[3]。8日,B14-2被运回Mega Bay 1进行检修[6]。5月12日,B14-2被运往发射场并被置于发射台(OLM-A)上[7]。
S35的载荷舱在与鼻锥组装前被运入High Bay[8]。随后,整个组件被运入Mage Bay 2[9]。S35于1月31日完成组装[10]。3月10日,S35被运送至Massey测试场[11]。11日,S35进行了首次低温测试。12日,S35进行了第二次低温测试[12]。13日,S35被移回Mega Bay 2[13]。4月29日,S35被运送至Massey测试场[14]。30日,S35完成了单发动机静态点火测试[15][16]。5月1日,S35完成了全发动机静态点火测试[17],同日被移运回Mega Bay 2进行飞行前检修[14]。10日,S35被运至Massey测试场[18]。12日,S35完成了长58秒的全发动机静态点火测试[19]。13日,S35被运回Mega Bay 2进行发射前检修[7]。21日,S35被运至Massey测试场[20]。22日,S35完成了旋转启动(Spin Prime)测试[21]。23日,S35被运回Mega Bay 2进行发射前检修[22]。
任务进程
- 18日,B14-2被运回Mega Bay 1进行检修[4]。
- 1日,S35完成了全发动机静态点火测试[17],同日被移运回Mega Bay 2进行检修[14]。
- 10日,S35被运至Massey测试场[18]。
- 12日,S35完成了长58秒的全发动机静态点火测试[19]。
- 12日,B14-2被运往发射场并被置于发射台(OLM-A)上[7]。
- 13日,S35被运回Mega Bay 2进行检修[7]。
- 15日,FAA修改了星舰飞行许可证,但未许可发射[23]。
- 21日,S35被运至Massey测试场[20]。
- 22日,S35完成了旋转启动(Spin Prime)测试[21]。
- 22日,FAA许可星舰可在第八次飞行仍在调查下发射[24]。
- 23日,S35被运回Mega Bay 2进行发射前检修[22]。
- 24日,S35的模拟酬载装载完成[25]。
- 25日,B14-2与S35被移至发射场[26][27][28],同日B14-2和S35完成首次堆叠[29][30]。
- 27日,UTC时间23点37分,星舰BS1435成功离开发射台,发射后6分15秒,B14-2启动12具发动机开始进行着陆点火,2秒后于空中爆炸;发射后2分39秒,S35启动发动机进行热分离,依靠其自身动力上升,发射后8分58秒,发动机关机,开始于轨道滑行(Coasting),发射后约30分钟,控制室确认S35因燃料系统泄漏失去其姿态控制,发射后46分49秒,S35最后一次回传数据,高度59.3公里、速度24482公里每小时,随后失去通讯[2]。
事后报告
SpaceX于2025年8月15日发布此次的事后报告[31]。
本次测试由首枚重复使用的超重型助推器B14-2执行,33具猛禽发动机全数点火并完成全程上升燃烧,之后星舰S35点火进行热分离。在分离过程中,超重型助推器B14-2完成了确定性翻转(Deterministic Flip-由星舰发动机推力将助推器推向指定方向),随后进行返回点火(Boostback Burn)。
在完成返回点火后,B14-2以显著高于以往的攻角重返地球,峰值达约17度。此轨迹属于飞行实验,用以收集助推器性能极限数据。抵达计划的溅落区域后,助推器重新点燃计划中13具引擎中的12具进行着陆点火。但点火不久后,助推器尾端发生异常,随后失去遥测数据。最后的数据显示,助推器在发射后约382秒、距地面约1公里高度时失联。
着陆点火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由于高攻角试验造成的结构受力超过预期,特别是作用于燃料传输管。飞行后的数据分析显示,载荷超出该管的承受能力,推测其结构破裂,导致甲烷与液态氧混合并点燃。未来仍使用这一版本超重型助推器的飞行测试,将降低返回时的攻角,以减少气动力并降低结构破坏的可能性。
SpaceX与一个具备经验的国际回收合作伙伴合作,以回收可能被冲到南德州或墨西哥的碎片。在预期碎片区的调查中,没有发现任何漂浮或死亡的海洋生物,显示碎片未对周边动物造成影响。
在成功完成热分离后,星舰S35点燃六具猛禽发动机,沿预期轨迹飞行。分离后约三分钟时,鼻锥内部感测器开始检测到甲烷浓度稳定上升。直到分离后约五分钟后,主燃料箱压力开始快速下降,同时鼻锥内压力上升。星舰系统能够补偿主燃料箱压力下降,并完成上升燃烧,达成计划速度与二级引擎关闭。
引擎关闭后,鼻锥内压力过高,加上计划中的排气,导致姿态误差持续增加,直到自动容错系统关闭鼻锥排气。姿态误差使星舰自动跳过了酬载释放任务,而高鼻锥压力也造成开启酬载舱门机构承受不利载荷,无法执行部署。
随后,星舰透过姿控推进器逐步减小姿态误差,直到按计划重新开启鼻锥排气。大约40秒后,舱载摄影机拍摄到液态甲烷进入鼻锥区域,且多个感测器与控制器温度开始下降。最终触发了自动释放指令,星舰S37跳过在轨点火,并将所有剩余推进剂排放至太空。
星舰S37以异常姿态重返地球大气层,在再入过程中失去通讯。最后的遥测数据于发射后约46分钟时接收,当时星舰S37高度约59公里,位于印度洋上空的指定再入区域。过程中未发生任何自动飞行安全系统规则违规或飞行终止系统启动。
SpaceX在FAA的监督下,并由NASA、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及美国太空军参与,共同主导调查。
最可能导致上级失败的根本原因被追溯至主燃料箱增压系统的扩散器(Diffuser)故障。舱内摄影机拍摄到位于主燃料箱前端穹顶、鼻锥区域内的燃料扩散器容器出现明显破裂。虽然飞前分析未预测会出现此问题,但SpaceX工程师在德州麦格雷戈试验场透过模拟飞行条件,成功重现了该故障。
为解决此问题,燃料扩散器已重新设计,使加压气体更好地导入主燃料箱,并大幅减少扩散器结构承受的应力。新设计已通过更严格的资格测试,在接近飞行条件的应力环境下运行超过预期寿命十倍,且未出现任何损坏。
Remove ads
发射程序
Remove ads
发射资讯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