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政權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俄羅斯帝國(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註 1])在中文中常簡稱為帝俄、沙俄[註 2]、俄國,是存在於18世紀至20世紀的統一君主制國家,也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朝代。1721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率軍擊潰瑞典帝國贏得大北方戰爭後,改稱「全俄羅斯皇帝」(Император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註 3]),創立俄羅斯帝國[註 4]。雖然俄羅斯帝國君主已按照西方慣例明確改稱「皇帝」,但當時歐洲依然習慣稱呼俄羅斯皇帝為「沙皇」。
俄羅斯帝國 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俄語) | |||||||||
---|---|---|---|---|---|---|---|---|---|
1721年—1917年 | |||||||||
國歌:《勝利的驚雷,響起來吧!》 «Гром победы, раздавайся!» (1791-1816,非正式) 《吾主在錫安是何等光榮》 «Коль славен наш Господь в Сионе» (1798-1816,非正式) 《俄羅斯人的祈禱》 «Молитва русских» (1816-1833) 《上帝,保佑沙皇!》 «Боже, Царя храни!» (1833-1917) | |||||||||
![]() 俄羅斯帝國 (1914) 前領土,保護區和勢力范圍 | |||||||||
![]() | |||||||||
地位 | 帝國 | ||||||||
首都 | 聖彼得堡 (1721-1728,1730-1917) 莫斯科 (1728-1730) | ||||||||
常用語言 | 官方語言: 俄語 區域語言: 芬蘭語 瑞典語 波蘭語 德語 羅馬尼亞語 中文(俄屬大連) | ||||||||
宗教 | 官方宗教: 俄羅斯正教 少數宗教: 羅馬天主教 新教 猶太教 伊斯蘭教 舊俄羅斯正教 佛教 異教 | ||||||||
政府 | 君主專制 (1721-1905)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1905-1917) | ||||||||
全俄羅斯皇帝 | |||||||||
• 1721-1725 | 彼得一世(首) | ||||||||
• 1894-1917 | 尼古拉二世(末) | ||||||||
大臣會議主席 | |||||||||
• 1905-1906 | 謝爾蓋·維特(首) | ||||||||
• 1917 | 尼古拉·戈利岑(末) | ||||||||
立法機構 | 元老院 | ||||||||
• 上議院 | 帝國議會 | ||||||||
• 下議院 | 帝國杜馬 | ||||||||
歷史 | |||||||||
• 彼得一世登基 | 1682年5月7日[儒略曆4月27日][c] | ||||||||
• 帝國聲明 | 1721年10月22日(儒略歷10月11日) | ||||||||
• 十二月黨人起義 | 1825年12月26日[儒略曆12月14日] | ||||||||
• 農奴制廢除 | 1861年3月3日[儒略曆2月19日] | ||||||||
1905年1月-12月 | |||||||||
• 頒布憲法 | 1906年4月23日[儒略曆5月6日] | ||||||||
• 二月革命 | 1917年3月15日(儒略歷3月2日) | ||||||||
面積 | |||||||||
1895年[1][2] | 22,800,000平方公里 | ||||||||
1916年 | 21,799,825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16年 | 181,537,800 | ||||||||
貨幣 | 盧布 | ||||||||
| |||||||||
今屬於 | |||||||||
俄羅斯歷史 |
---|
![]() |
俄羅斯帝國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彼得一世為首位皇帝。彼得一世在位期間展開改革,使得帝俄在經濟、軍事和文化上均有顯著的進步,開創效法西歐的近代化的先例。在大北方戰爭中,俄國擊敗北歐強權瑞典帝國,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由純粹的內陸國轉變為濱海國,被歐洲承認為列強之一。帝國在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統治時期步入黃金時代,透過三次瓜分波蘭和兩次對土作戰的手段,奪得黑海出海口並將帝國的西部邊界深入中歐。在拿破侖戰爭期間,俄國積極參與反法同盟,透過俄法戰爭成為唯一能在陸軍上遏法軍入侵的國家。維也納會議後,帝俄主導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王國成立神聖同盟,再次從瑞典手中奪取整個芬蘭大公國,成為了僅次於大英帝國的歐洲第二大列強,人稱「歐洲憲兵」。在隨後的新帝國主義時期,其勢力范圍繼續向高加索、中亞和遠東三方面擴張[5],完全毀滅了世界上最後一批遊牧民族國家、囊括整個中亞,成為侵佔清朝時期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帝俄在版圖上於在19世紀中期達到極盛,橫跨歐亞大陸,北起北冰洋、南達黑海南部,西起波羅的海、東達阿拉斯加,涵蓋中亞、北高加索及芬蘭地區,與挪威、瑞典、德國、奧匈帝國、羅馬尼亞、奧斯曼帝國、波斯、阿富汗、中國、朝鮮與日本接壤,按國土面積計算,成為歷史上國土面積第三大的帝國[6][7]。根據1897年人口普查,其人口達到1.25億,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大英帝國和大清帝國。
盡管帝俄在政治、軍事、外交和菁英文化上皆為當時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俄羅斯帝國在經濟、科技、社會制度、教育上卻在歐洲敬陪末座。15世紀至19世紀中期,因為農奴制度牽制了生產力、東正教腐化貴族思想、未曾經歷大規模的產業革命,導致帝國的國力開始衰弱。在亞歷山大二世統治時期,俄國於克里米亞戰爭敗於早已近代化的英法,繼而於1861年展開對內的大規模農奴制改革,宣告廢除農奴制;但由於俄國本身幅員遼闊,無法一次性改革到位,還觸動了國內在既得利益者,加劇了俄國人在民族和宗教上分歧。受19世紀中期歐洲革命風潮影響,反對俄羅斯自古君主專制傳統的浪潮此起彼伏,人民要求建立共和體制、甚至讓少數民族獨立,此矛盾在1881年達到最高峰,皇帝亞歷山大二世被激進主義者炸死。其子亞歷山大三世意識到俄國不能再故步自封,於是強勢介入推進改革,不過成就依然不如英法美德等西方進步國家。在1905年,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戰爭中被亞洲的新興強權日本擊敗,連續兩次重大戰爭的失敗讓帝俄國內一片罵聲,認為其原因是日本後來居上的制定憲法,誘發1905年俄國革命,這場革命促使皇帝尼古拉二世實行在立憲的框架下實施俄羅斯帝國基本法,並由首相斯托雷平展開經濟改革[8],之後帝俄繼續養精蓄銳,積極修建鐵路、興辦近代工廠、建立近代化軍隊,獲得了長期的和平,和經濟和人口短暫地雙雙繁榮。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又把全部改革成果毀於一旦。
帝俄自稱「第三羅馬」,視己為拜占庭帝國的正統後繼者,擔負保衛東正教信仰的責任。俄國在尼古拉一世期間確立「君主專制-東正教-民族性」的三維官方民族理論,在外交上奉行泛斯拉夫主義,積極支持巴爾干半島信仰東正教的南斯拉夫人的民族主義運動,而巴爾幹半島為舊奧斯曼帝國領土上的空白地帶,導致其和奧匈帝國發生嚴重利益衝突。1914年爆發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向和俄羅斯同樣的斯拉夫民族東正教國家塞爾維亞王國宣戰,帝俄基於泛斯拉夫主義堅持幫助塞爾維亞一方而參戰,並作為協約國的一員,拉動英法一同對抗奧匈帝國及其背後的盟主德意志帝國,被迫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俄羅斯帝國難以支應德國的攻勢,自此深入戰爭泥潭;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宣告俄羅斯帝國以及俄羅斯君主統治徹底終結,其後經過內戰建立了蘇聯[註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