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image

大日本帝國

1868年-1947年的君主制國家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大日本帝國大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國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だいにほんていこく dainippon teikoku, dainihon teikoku ?),又稱日本帝國日本帝国にほんていこく、にっぽんていこく nihon teikoku,nippon teikoku ?),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間所使用的國號[5]。在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現於1889年公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在1936年後才成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國號,一般是指1868年-1947年帝國主義時期的日本。

Quick facts: 大日本帝國 大日本帝国(日語), 首都, 常用語言, 族群, 宗教...
大日本帝
大日本帝国日語
1868年—1947年
格言:五條御誓文1868年-1912年
八紘一宇(1936年-1947年)
歌:君が代
君之代
noicon
極盛時期領土和軍事占領范圍(1942年)
:.mw-parser-output .legend{page-break-inside:avoid;break-inside:avoid-column}.mw-parser-output .legend-color{display:inline-block;min-width:1.25em;height:1.25em;line-height:1.25;margin:1px 0;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black;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color:black}.mw-parser-output .legend-color-styled{display:inline-block;min-width:1.25em;height:1.25em;line-height:1.25;margin:1px 0;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black;color:black}.mw-parser-output .legend-text{}  內地
:.mw-parser-output .legend{page-break-inside:avoid;break-inside:avoid-column}.mw-parser-output .legend-color{display:inline-block;min-width:1.25em;height:1.25em;line-height:1.25;margin:1px 0;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black;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color:black}.mw-parser-output .legend-color-styled{display:inline-block;min-width:1.25em;height:1.25em;line-height:1.25;margin:1px 0;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black;color:black}.mw-parser-output .legend-text{}  台灣、朝鮮、南樺太、租借地關東州(外地)
:.mw-parser-output .legend{page-break-inside:avoid;break-inside:avoid-column}.mw-parser-output .legend-color{display:inline-block;min-width:1.25em;height:1.25em;line-height:1.25;margin:1px 0;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black;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color:black}.mw-parser-output .legend-color-styled{display:inline-block;min-width:1.25em;height:1.25em;line-height:1.25;margin:1px 0;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black;color:black}.mw-parser-output .legend-text{}  南洋諸島(國際聯盟予委任統治)
:.mw-parser-output .legend{page-break-inside:avoid;break-inside:avoid-column}.mw-parser-output .legend-color{display:inline-block;min-width:1.25em;height:1.25em;line-height:1.25;margin:1px 0;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black;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color:black}.mw-parser-output .legend-color-styled{display:inline-block;min-width:1.25em;height:1.25em;line-height:1.25;margin:1px 0;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olid black;color:black}.mw-parser-output .legend-text{}  傀儡政權、軍事佔領地、保護國
土和事占(1942年)
  內地
  南洋諸島國際聯盟委任統治
  傀儡政權、軍事佔領地、保護國
首都平安京(1868年)
東京府(1868年-1943年)
東京都(1943年-1947年 )
常用(官方)、朝鮮語台灣語琉球
族群
宗教神道國家神道)、佛教(日本佛教朝鮮佛教台灣佛教漢傳佛教
政府絕對君主制(1868年-1890年)
二元制君主立(1890年-1940年)、(1945年-1947年)[1]
(1940年-1945年)
天皇 
 1868年-1912年
明治天皇[2]
 1912年-1926年
大正天皇
 1926年-1947年
昭和天皇[3]
太政大臣 
 1871年-1885年
三條實美
內閣總理大臣 
 1885年-1888年
伊藤博文(首任)
 1946年-1947年
吉田茂(大日本帝末任)
立法機構國議會
族院
眾議
新帝國主義
軍國
法西斯主義
 明治
1868年1月3日[4]
1890年11月29日
 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7月25日
 日俄戰爭
1904年2月10日
1931年9月18日
1937年7月7日
1941年12月7日
1945年8月15日
1945年8月28日
1947年5月3日[1]
1942年675,400平方公里
人口
 1942年
103,727,610
貨幣
臺灣銀行券
鮮銀行券
日本用手票(僅二戰占領地)
前身
Flag_of_the_Tokugawa_Shogunate.svg 幕府
Flag_of_Ryukyu.svg 琉球
Seal_of_Ezo.svg 蝦夷共和國
Flag_of_China_%281889%E2%80%931912%29.svg 大清
Flag_of_Russia.svg 斯帝
Flag_of_Korea_%281899%29.svg 大韓帝國
Flag_of_Germany_%281867%E2%80%931918%29.svg 德屬新幾內亞
美治琉球 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_%281912-1959%29.svg
蘇佔滿洲 Flag_of_the_USSR_%281936-1955%29.svg
薩哈林州 Flag_of_the_USSR_%281936-1955%29.svg
蘇聯民政廳 Flag_of_the_USSR_%281936-1955%29.svg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Flag_of_Allied_Occupied_Japan.svg
美軍政廳 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_%281912-1959%29.svg
中華民國 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
太平洋群島託管地 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_%281912-1959%29.svg
屬於
Close

日本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政治權力德川幕府武家重回天皇手中,隨後聘請外國人積極引入西方技術,開始了明治維新現代化進程。《大日本帝國憲法》於1889年發布,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國議會。由明治時代開始,日本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範圍,國力逐漸壯大,成為當時的之一。這場成功的改革對日本的政治及文化影響深遠,也為後來在歐洲萌芽的圖蘭主義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十九世末到二十世,日本曾的五城市中過專管租界,有天津日租界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日租界口日租界。1902年1月30日,日本與大英帝結成同盟,雙方的友好關係一直延到1923年盟約失效。二十世紀初,加藤高明閣於1925年3月公《普通選舉法》,同年4月22日為抑制國內共產主義運動,公了《治安持法》,於5月12日起施行。《普通選舉法》在1928年2月20日舉行的第16回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得到實行,自加藤高明以的六代內閣眾議數黨交替成的政黨內閣,由立憲政友會立憲民政黨大政黨輪政,開始了「政之常道」的例。

1930年代中期後,自1912年第一次護憲運動以來的政黨政治日漸衰落。早年部興起法西斯主,在1929年經濟後,部便乘機制造了一串政。1936年,日本爆二二六政事件,事後部扶植了傀儡田弘毅內閣掌政,田弘毅按部的意思改政府,恢了在1913年被除的部大臣役武官制,使內閣部的傀儡。日本自始立了其軍國體制,制派大政翼贊會掌控了政治權力。1936年11月德國定《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意大利加入,後有更多反共主義國家加入。

1936年12月,日本在《敦海軍條約》有效期結束後,不再續簽《第二次敦海軍條約》,同時《軍條約》(五大國條約)的有效期亦終結,日本其後重啟海軍軍備競賽。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與中國全面爆發戰爭。1940年9月27日,大政翼贊會促成了《同盟條約》的簽定,日本成為軸心國成員之一。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至此完全涉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向盟軍簽署及交投降文件,成為二戰軸心國陣營最後一個投降的國家,日本被擊敗後失所有在海外的佔領地和屬地,至此大日本帝已名存亡。隨後同盟國對日本實施軍事占領,同時修改憲法與改造政治制度。1947年《日本國憲法》頒布後,日本官方不再以此為正式國號,大日本帝結束。1951年9月8日,《舊金山和約》簽定,日本才長達七年的盟領時期,正常地位。

大日本帝國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自1868年明治天皇表《御誓文》至1947年5月3日施行新憲法為止,大日本帝國存在79年。期間,日本在經濟、文化、政治上的成就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科學方面,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日本經歷了迅速的現代化,出現空前的工業化發展和技術創新,對後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國際上這段時期的日本是亞洲唯一的列強,走上了當時流行的帝國主義道路,積極對周邊國家進行軍事擴張,先後經歷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日韓併合,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塑造了近現代東亞的政治局勢;侵略戰爭同時在各國遺留不少歷史爭端,至今仍未能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