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image

德意志帝國

1871年普鲁士王國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德意志帝國德語:Deutsches Kaiserreich[4][5],正式國號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史家亦稱「第二帝國Zweiten Reich)」,是指從在普法戰爭之後的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統一德意志之時德皇威廉一世凡爾賽登基到1918年11月9日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這47年之內的德國[6][7][8]

Quick facts: 德意志國 Deutsches Reich, 首都, 常用語言, 宗教, 政府...
德意志國
Deutsches Reich
1871年-1918年
格言:Gott mit uns]]
主與我們同在
歌:
  • Heil dir im Siegerkranz]](皇室歌)
    萬歲勝利者的桂冠》


  • Das Lied der Deutschen]](非官方,通行)
    《德意志之歌》
  • Die Wacht am Rhein]](非官方)
    《守衛萊茵》
1914年的德意志帝國
1914年的德意志帝
首都柏林
常用官方

宗教
62% 新教正宗合福音教
政府邦制議會制君主立
(1871年至1916年)
聯邦制君主軍事獨裁
(1916年至1918年)
皇帝 
 1871年-1888年
威廉一世
 1888年
腓特烈三世
 1888年-1918年
威廉二世
總理 
 1871年-1890年
托··俾斯(首任)
 1918年
馬克西米連·馮·巴登(末任)
立法機構國議會
 
聯邦議會
新帝第一次世界大
 帝國憲法生效
1871年1月1日
1871年1月18日
 實行君主立憲
1871年4月16日
1914年7月28日
 德國十一月革命
1918年11月3日
1918年11月28日
1918年11月11日
1919年8月11日
1910年540,857.54平方公里
人口
 1871年
40,050,790
 1890年
49,428,470
 1910年
64,925,993
貨幣聯銀元、南德意志金元、不元、克、法郎
(至1873年共同使用)

(1873年-1914年)
紙馬
(1914年-1918年)
ISO 3166DE
前身
Flag_of_Germany_%281867%E2%80%931918%29.svg 北德意志邦
Flag_of_Bavaria_%28striped%29.svg 巴伐利亞王國
Flagge_K%C3%B6nigreich_W%C3%BCrttemberg.svg 符騰堡王國
Flag_of_the_Grand_Duchy_of_Baden_%281855%E2%80%931891%29.svg 巴登大公
Flagge_Gro%C3%9Fherzogtum_Hessen_ohne_Wappen.svg 黑森大公
魏瑪共和國 Flag_of_Germany_%283-2_aspect_ratio%29.svg
第二共和 Flag_of_Poland.svg
薩爾盆地地 Flag_of_Saar_1920-1935.svg
但澤自由市 Flag_of_the_Free_City_of_Danzig.svg
立陶宛共和 Flag_of_Lithuania_%281918%E2%80%931940%29.svg
阿爾薩斯-洛林共和國 Flag_of_the_Republic_of_Alsace-Lorraine.svg
梅梅爾領地 Flag_of_the_Klaip%C4%97da_Region.svg
Flag_of_Denmark.svg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 Flag_of_the_Czech_Republic.svg
奧伊彭-馬爾默迪 Flag_of_the_German_Community_in_Belgium.svg
屬於Flag_of_Germany.svg 德國
Flag_of_Poland.svg 波蘭
Flag_of_France_%281794%E2%80%931815%2C_1830%E2%80%931974%2C_2020%E2%80%93present%29.svg 法國
Flag_of_Denmark.svg 丹麥
Flag_of_Russia.svg 俄羅斯
Flag_of_Belgium_%28civil%29.svg 比利時
Flag_of_Lithuania.svg 立陶宛
Flag_of_the_Czech_Republic.svg 捷克
Flag_of_the_Netherlands.svg 荷蘭
和人口不包含殖民地
積來源:[2]人口源:[3]
Close
國曆
1950年來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徽
史系列

德意志帝國成立於1871年1月18日,在此日,除了奧地利帝以外的所有德意志邦國都被普魯士北德意志邦聯之下,同時新憲法生效,普魯士將其所在的北德升級為德意志國,並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授予了頭銜「德意志的皇帝德語:Deutscher Kaiser)」,德皇從此由布蘭登堡霍亨索倫家族世襲,成為整個德意志地區的最高領袖[註 1][9]

帝國實行邦制,其版圖內仍有相獨立的26個德意志邦國,被不同於普魯士王室的其它各邦王室統治,但此時的國際社會已將德國視為一個統一國家。這些邦國中有四個王國、六個大公國、五個公國[註 2]、七個侯國和三個漢薩自由市,有一皇帝直轄的阿爾薩斯-洛林。統一德國的普魯士在名上僅僅是四個王國中的一個,但由於它佔了帝國三分之二的人口和領土,所以普魯士在帝國的前期對全德意志都有著絕對的掌控力。德意志帝國憲亦有如下規定:普士國王兼任德意志皇帝,普魯士首都柏林兼為德國首都,普魯士宰相亦兼任德國總理,實際上除了些以外,德國的大多數政府要職也都被普魯士人把持;不過到了帝國的後期,普魯士和各個小邦越來越被平等對待,其它邦國在德國政府內的任職比例有了顯著的提高。

1850年後德意志各邦迅速實現工業化,在煤炭鋼鐵化工交通領域尤為凸出。1871年德國成立時人口為4100萬[10],到1913年這一數字已增至6800萬;1815年的德國人居住地依然以農村為主要形式,到了1900年則有了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居住在城市。德國在20世紀初正式成為列強國家中的第一梯隊,擁有快速發展的經濟、世界最強的陸軍以及遍四處的工業基地[11][12];德意志帝國還是一個科學領域的巨人,該國公民在這段時間獲得的諾貝爾科學獎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多[13];在1901年至1918年之間,德國人獲得了四項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六項物理學獎,七項化學獎和三項文學獎;到1913年,德國成為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和整個大英國協,在歐洲超了英本土,成為歐陸上實力最強的經濟體,英美兩國也德國看做是經濟上的主要勁敵;1871年還很弱小的德國海軍在十年之內就迅速反超了法俄美,建立了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世界第二大艦隊[14]

在1871年到1890年之間,德意志帝國的初代皇帝威廉一世把國事幾乎都交給俾斯麥管理,俾斯麥至今仍然是德任職時間最長的。在國內,俾斯麥對整個德國採取大普魯士政策,用軍國主義文化同化其它邦且加強容克貴族和新教徒的特權,排擠天主教徒、自由派和社會主義者[15][16],他有時還會跳過議會的流程而直接頒新政策,這些行引發了德國各階層的強烈不滿,對俾斯麥展開了長達17年的文化鬥爭[17][18]。在國外,俾斯麥的外交核心是防止法國報普法戰爭之仇,於是他向其它歐洲列強保證德國不再向歐陸擴張領土,德意志到此為止,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爭霸行為;在1866年的遺產之上他屢屢扶持被普魯士打敗的奧匈帝國的經濟,並於1879年與奧匈簽訂德奧同盟,成功化解了德奧矛盾;他又去黏合奧俄的衝突,告知俄國德國會恪守友善中立,這讓俄國心存感激並促成三帝同盟;最後俾斯麥還慫恿英國和意大利去搶奪法國的殖民地,使得法國在歐洲被大多數列強孤立,贏得了英意的好感。在19世紀末的十年,儘管俾斯麥本人也反對,但他還是允許了德國人去拓展殖民地,德國專心殖民那些未被西方佔領的非洲太平洋群島地帶,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建立起了一個僅次於英法的世界第三大殖民帝國[19]

1890年,再經過的王位交替後,德皇威廉二世繼位,隨即就因意見不合而辭退了俾斯麥,並由他自己親政,德國遂步入威廉時代。在國內,威廉二世修改了以普魯士為介紹中心的歷史教材[20][21],改以全德意志地區的史為主,致德學生普魯士同感稀釋,大小邦都溶解進了同一個德國的概念之中;威廉二世結束了俾斯麥時期的文化鬥爭,不再以基督新教為國教,允許天主教和社會主義者行多元化的書刊,由此德國的文化界開始蓬勃發展[22]。在國外,他在1901年下令編纂了《德語書寫標準》和《杜登手冊字典[23][24][25] ,以南德口音為標準語,讓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德語官話成了統一,成功塑造出威廉二世是全日耳曼民族之大家長的形象。在外交上,威廉時代以「三國同盟」為外交基礎,從俾斯麥時代的五球不落,轉為推行世界政策。他利用泛日耳曼主義來對俄羅斯帝國泛斯拉夫主義,並不再延長《雙重保障條約》,導致德俄關係迅速惡化,俄國遂改為向法國親近,法國也藉著俄國的力量突破了俾斯麥設下的孤立屏障。在殖民上,威廉二世宣世界政策,號稱「德國也要爭奪陽光下的土地」,這讓德國和英國的關係發生破裂,英國為了制德國的崛起而選擇法國握手言和,放棄了長久以來的大陸均勢。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奧同盟,因而德國的陣營變為三國同盟;而法俄先於1891年組成了法俄同盟,英國再於1907年加入並改名為三國協約,在歐陸上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大陣營。

1914年,歐洲列強所積累的層層矛盾終於爆發,開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三國同盟中的意大利,在1915年首先退出,而鄂圖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則稍後加入,由此變為中央同盟[註 3]。在全歐洲嚴重的反德情緒之下,德意志小邦在歐洲各國的皇室親戚們也為了和德國撇清關係而紛紛改名,徹底的去德意志化[註 4]。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原本想先解決法國,再全力攻打俄國,最後讓英國屈服,但開戰後和西線戰場的法國進入了消耗戰;在對俄國的東線中,德軍憑藉強大的戰鬥力成功迫使俄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使俄羅斯帝國解體並且變為了蘇聯。1917年,因電報事件以及無限制潛艇戰導致了美國參戰,同時,德皇和貴族的權力被架空,德軍最高指揮部的保羅·馮·興登堡埃里希·魯登道夫控制了德國並建立起了軍事獨裁。1918年初,德國在夏季皇帝會戰的中再次戰敗,加上匈帝鄂圖曼帝國相繼解體,保加利亞投降,於是在同年11月,德國的帝國政府被自己人的共和政府廢除,威廉二世只能簽署對外國的投降以及對國內的退位聲明,他之後就流亡荷,也象徵了此後德國的各個王室再也不能統治德國,德意志帝至此正式滅亡。

戰結束後,德被裁定負有全部的戰爭責任,協約國德國的北石勒益格讓給爾薩斯-洛林讓給奧伊彭-馬爾默迪讓給比利西普波森上西里西讓給薩爾英法的托管之下,也不國將軍隊部署在茵河以西。帝國的崩潰留下了殘破的社會、不滿的民眾、以及高達2,700億美元的賠款,這讓德國人對戰勝國、民主體制以及猶太資本都產生了強烈的仇恨情緒[註 5],並為日後的阿道夫·希特勒納粹的崛起提供了滋生的土壤[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