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image

故宮

中國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故宮,又稱紫禁城ᡩᠣᡵᡤᡳ<br />ᡥᠣᡨ᠋ᠣᠨ"},"v":{"wt":"dabkūri dorgi hoton"},"a":{"wt":"dabkvri dorgi hoton"}},"i":0}}]}' id="mwEA">滿語穆麟德轉寫dabkūri dorgi hoton),是中國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皇宮。故宮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位於北京中軸線中心的故宮,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的宮殿型建築。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87年被選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故宮現為故宮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兩代宮廷收藏為基礎,是國家一級博物館[1][2]

Quick facts: 故宮,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 坐標, 分類...
故宮
Views_of_the_Forbidden_City_from_Jingshan_Park_1.jpg
景山公園向南俯瞰北京故宮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北京市東城區
坐標39°55′00″N 116°23′27″E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明清
編號1-100一
登錄1961年
Close
Quick facts: 世界遺產, 官方名稱, 位置, 標準, 參考編碼...
北京及瀋陽的明清皇家宮殿
世界遺產
官方名稱(英文)
(法文)
位置Flag_of_the_People%27s_Republic_of_China.svg 中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標準 (i)(ii)(iii)(iv)
參考編碼439
登錄年份1987(第11屆會議
擴展年份2004年
網站UNESCO的記錄(英文)
Close
Quick facts: 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 (北京故宮紫禁城), 申報地區或單位, 分類, 序號, 編號項目...
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
(北京故宮紫禁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故宮博物院
分類傳統技藝
序號957
編號項目Ⅷ—174
登錄2008年
Close

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外有59米寬的護城河環繞。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來形容其結構的複雜。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著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3]

明初定都於南京應天府建文年間,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發動靖難之變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頒詔改北平為北京。從永樂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從各地遷入人口至北京。永樂五年閏七月,朱棣頒詔開始營建紫禁城。主持營建工程為泰寧候陳珪工部侍郎吳中刑部侍郎張思恭設計師潭柘寺無名和尚。大量以北方工匠為主體,包括部分南方工匠,如(今江蘇)流傳的石工陸祥、瓦工楊青等,在永樂五年五月到達北京[4]。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時進行的,以原來的元大都城為基礎改建。紫禁城工程開始後不久,即受到長陵建設及永樂八年、十一年兩次北伐蒙古戰役影響而放慢,至永樂十六年六月方才開始重新開工。

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紫禁城完工。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永樂遷都完成;同年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4]。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重建完工。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方完工。[4]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未幾,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5][6]。同年順治帝至北京,以皇極門為常朝場所,以未被焚毀的建極殿為位育宮,作為順治帝寢宮;攝政王多爾袞在武英殿辦公[5]順治元年至順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門、天安門、外朝前三殿,將位育宮恢復為建極殿,改名為保和殿;又整修內廷、東路和西路的建築[5]康熙六年重建端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部分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建築。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大規模增建和改建。嘉慶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林清率教眾攻打紫禁城。光緒十四年(1886年)太和門護軍值班室發生火災,由於救火設施不完善,大火燒了兩天,貞度門太和門、昭德門被焚。此次損壞直到光緒二十年才修復完畢。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宣統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馮玉祥胡景翼孫岳在北京發動甲子兵變(又稱北京政變),推翻曹錕,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日(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