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荼羅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曼荼羅巴利語梵語मण्डलmaṇḍala藏語དཀྱིལ་འཁོར།威利轉寫dkyil 'khor),原義為圓形,意譯壇場壇城道場,又音譯作曼陀羅[1]曼茶羅[2]曼荼邏[3]曼怛羅[4]滿荼邏[5]滿茶邏[6]滿拏羅[2]曼拏攞[2]曼吒羅[2]曼達拉等,意思為聖圓中心輪圓具足眾聖集會;藏語譯為dkyil 'khor,音譯吉廓,意思是中圍。曼荼羅原本是應瑜伽修行需要所建造的一個小土台[1],後來也用繪圖方式製作,屬於佛教藝術中變相的一種。這個傳統被密宗吸收,形成許多不同形式的曼荼羅。

Mandala1_detail.jpg
胎藏界曼荼羅的中台八葉院內的佛像,由上方開始順時針方向起,分別為寶幢如來普賢菩薩開敷華王如來文殊菩薩阿彌陀如來彌勒菩薩天鼓雷音如來觀音菩薩,中央為大日如來。日本國寶平安時代初期9世紀繪制的絹本著色《両界曼荼羅圖》現藏於日本京都的東寺

它是密教傳統的修持能量的中心。依照曼荼羅的各種含意,它就是各個宗教,為了描述或代表其宗教的宇宙模型,或顯現其宗教所見之宇宙的真實,所做的「萬象森列,圓融有序的置」,用以表達宇宙真實「萬象森列,融通內攝的禪圓」。曼荼羅梵文字的意思是本質加上遏制,也意為圓圈周長完成

根據《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密教在諸尊集會場所的置和宗教成就的次第方面,有大日經為胎藏界曼荼羅及金剛頂經為金剛界曼荼羅兩部曼荼羅,分別呈顯「原本是佛子的每個宗教人才都在上師祖佛保護栽培之中」和「金剛而不染的無上宗教成就需要教眾學人自立自強以求」的涵義。在能夠「即身成佛」的教義和教儀中,則有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等四種。密教「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等五智和「身密、口密、意密」等三密,就以象徵的形式藏在這些曼荼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