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會議
解決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導致一系列問題的外交會議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維也納會議(法語:Le congrès de Vienne)是從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間在奧地利維也納的外交會議。本次會議由奧地利政治家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主持,其目的在於解決由法國大革命戰爭和拿破侖戰爭導致的一系列關鍵問題,保證歐洲的長久和平。會議的目標不僅包括恢復戰前國界,還包括重新調節各列強的權力,使他們能夠相互平衡並保持和平。參會者主要是保守派,反對共和主義和革命。法國失去了在前一段時間征服的所有領土,而普魯士、奧地利和俄羅斯則獲得了大量的領土——普魯士吞並了西部的一些德意志小國,並獲得了40%的薩克森王國的領土;奧地利獲得了威尼斯和北意大利的大部;俄羅斯則獲得了波蘭的一部分。在數月之前,荷蘭王國被建立起來,並包括了部分過去的奧地利領土,這一部分領土於1830年成為比利時。

歷史學家保羅·施羅德認為,舊的「權力平衡」體系事實上是相當不穩定和具有掠奪性質的,而維也納會議則刻意回避了這一體系,並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規則,達成了更為穩定和溫和的平衡[1]。維也納會議是這一時期一系列國際會議的開始,而這些會議最終構成了歐洲協調,試圖在歐洲建立一套和平的權力平衡體系,並成為了日後國際聯盟和聯合國的樣板。

會議的直接背景是拿破侖帝國於1814年戰敗和投降,結束了長達二十五年的持續戰爭。拿破侖在會議期間重回法國,於1815年3月至7月重建百日王朝並導致新戰事的爆發,但會議仍然繼續進行,決議於拿破侖在滑鐵盧戰敗之前的九天便已經簽署。
從技術上來說,「維也納會議」並不能算是一個會議,因為實際上全體成員參加的大會並沒有召開,大多數的討論都是由奧地利、英國、法國、俄羅斯和普魯士等列強間的非正式會晤中進行的,其他代表的參與基本上十分有限。而在另一方面,維也納會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由各國代表共同參與訂立條約的洲際性會議,而非簡單地在各國首都之間傳遞信息。維也納會議的決議在日後雖有一定修改,但仍然奠定了歐洲政治的框架,歐洲大部分地區維持和平,各大帝國保持勢力平衡,一直延續到普魯士統一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