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撒尼爾·韋斯特(英文:Nathanael West,1903年10月17日—1940年12月22日)本名納森·溫斯坦(英文:Nathan Weinstein),美國作家、編劇,他出生於紐約一個猶太人家庭,雙親均為來自立陶宛的猶太移民。1930年開始創作,1932年幫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編輯《聯繫》雜誌,1933年起為好萊塢寫劇本。1940年死於車禍。[1]
生平
韋斯特的父親馬克斯·溫斯坦屬於中上階層,為避沙皇徵兵而移民美國,很快憑藉建築承包致富。韋斯特母親是貴族。韋斯特從小學會了德語,與許多藝術家都有交往。十歲他就開始讀托爾斯泰的作品。韋斯特不喜歡上學,樂於跟好友漫遊紐約,常去中央公園。1926年,他按霍勒斯·格里利的建議將名字改為納撒內爾·韋斯特,決心成為作家。家境富裕的韋斯特在紐約市西北部富人區長大,先後就讀與德·威特·柯林頓中學、塔夫茨大學,後來輟學。後進羅得島州布朗大學學習哲學。大學時韋斯特接觸了艾茲拉·龐德、T·S·艾略特、喬伊斯、格特魯德·斯泰因及詹姆斯·布蘭奇·卡貝爾的作品。1924年大學畢業後赴巴黎,成為「流放者」的一員。[2]
韋斯特在巴黎呆了兩年,由於父親的行業不景氣無法負擔他的生活費而只得回國。巴黎的經歷讓他浸染了天主教神秘主義和法國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回國後他在父親手下幹了一段時間,1927年成為一家旅館的助理經理,1928年成為蘇頓旅館經理,結識了歐斯金·考德威爾、詹姆斯·托·法雷爾等作家。[3]
1931年他在卡洛斯·威廉斯幫助下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鮑爾索·斯奈爾的夢幻生活》。同年離開旅館業,開始寫作《寂寞芳心小姐》,1933年出版。1923-1933年任《聯繫》和《美國史料》編輯。1933年在20世紀福克斯上了幾個月班,1935年重回好萊塢寫劇本。1935年發起「全美作家代表大會」,與考德威爾、法雷爾、馬爾科姆·考利等人一起聲援左翼陣營。次年11月在舊金山參加美國西部作家大會,發表《造成大眾神經錯亂的人們》的演講,西班牙內戰中支持共和政府,曾因參加糾察隊而被拘留。1939年出版了第四部長篇《蝗災之日》。
創作
第一部小說《鮑爾索·斯奈爾的夢幻生活》中,韋斯特運用了超現實主義的寫法。他喜歡在小說里描寫變化,斯奈爾面前不斷變幻的形體真實的再現出他的夢境。他第一次見到邁克吉妮小姐時,她是個苗條小姑娘,當他抱住她後,感到她像花呢衣服,睜開眼睛後她又變成一個中年婦女。故事結尾邁克吉妮變了回來,眼睛卻仍屬於那個中年婦女。[5]
韋斯特有著基督情結,將基督教信仰與性愛與暴力融合在一起。當寂寞芳心小姐與人談情說愛時,竟然將基督教與方尖碑形物體相聯繫,說它好像男性生殖器。另外他還將基督教與海、蛇、魚等形象相聯繫,暗指人的性本能。[6]小說傳達了大蕭條時期紐約下層人民的無助與無望。[7]
《蝗災之日》中預先安排好萊塢晚會、夢想家們住的便宜而寬敞的房子、用賽璐璐做成的武器進行的戰鬥、葬禮等場景,人物通過這些形象與主題相連,組織結構的技法較之前的作品有了發展。[8]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