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是一座單軌鐵路橋[2],橫跨鴨綠江,連接中國城鎮集安市市郊,位於吉林省與朝鮮慈江道滿浦市的交界。橋長589.23米,高16米。
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 | |
---|---|
座標 | 41°09′21″N 126°16′20″E[1] |
國家/地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地點 | 中國大陸境內:吉林省集安市 朝鮮境內:慈江道滿浦市 |
設計參數 | |
全長 | 589.23公尺(1,933英尺) |
寬度 | 5公尺(16英尺) |
高度 | 16公尺(52英尺) |
最大跨度 | 240公尺(787英尺) |
歷史 | |
施工單位 | 日本東亞土木有限公司 |
開工日 | 1937年 |
完工日 | 1939年7 月31日 |
開通日 | 1939年9月1日 |
地圖 | |
位於上游的新集安鴨綠江邊境公路大橋於2019年4月建成通車。
歷史
這座橋由日本於1937年至1939年7月31日期間建造,連接當時的日治朝鮮和滿洲國之間。1939年9月1日,滿洲國總理大臣張景惠率部分官員及通化省公署、輯安縣公署和鐵路沿線保長,在輯安鴨綠江大橋上舉行了通車典禮儀式。
1946年10月,國軍占領通化,梅集鐵路鴨園至輯安之間的大橋、隧道成為破壞重點。1947年5月通化解放後,1947年11月底,鐵路局由臨江遷回通化,成立「梅輯鐵路立功委員會」,設立搶修工程處,到1948年1月底完成鐵路全線搶修工作。
1950年韓戰爆發後,該橋成為抗美援朝軍需物資運輸的主動脈。1950年10月27日,20餘架美軍飛機轟炸大橋,致使兩座橋墩鋼架受損嚴重,第18孔橋節點位移,鐵路交通運輸被迫中斷。工程部隊、鐵路搶修隊、當地民工700餘人冒著嚴寒搶修3個晝夜恢復通車。1950年11月9日至12月5日,美軍對輯安發動集中轟炸,輯安鐵路大橋多處受損;輯安縣政府負責刀茅溝第2道鐵路預備橋引路建設任務,鐵道兵負責建設主橋。1951年3月末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極端殘酷的階段。輯安鐵路大橋作為通往朝鮮的主動脈,3.1萬名鐵道兵、鐵路工人、戰勤民工及時搶修鴨綠江大橋及朝方一側鐵路。戰爭期間共有42萬志願軍和17.2萬擔架隊員從此入朝,運送傷員回國18.2萬人,接送朝鮮難童及陪護人員8000餘人。
1984年開始對經批准的少數人開放。1988年被列入旅遊景點。
2004年中方在鴨綠江橋頭修建國門1座。國門高16米、寬8米。
鴨綠江大橋和碉堡已列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關連項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