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
一組中文,日文和韓文統一碼區段符號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英語:CJK Unified Ideographs),或譯為中日韓等同表意文字[1]、中日韓認同表意文字[2]、中日韓統一漢字集[3]、中日韓統合漢字[4],又稱作統漢碼、統一漢字集(英語:Unihan),其建立目的是將中、日、韓、越、壯、琉球文之中,起源相同、本義相通、形狀一樣或稍異的表意文字,在ISO 10646及Unicode標準中賦予相同編碼。這樣的作業活動在Unicode標準中,稱為漢字等同[5](英語:Han unification,或譯為漢字認同、漢字統一、漢字統合)。整理出來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由Unicode聯盟建置的Unihan資料庫維護。
![]() |
本頁面包含越南語的喃字,部分及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才能正確顯示為喃字,否則可能出現亂碼、問號、空格等其它符號。 |
![]() |
![]() 「次」字在台、中、韓、越、日漢字標准中的變體 |
---|
漢字字體風格 |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蝌蚪文) ‧ 石鼓文 |
字形 |
筆畫 ‧ 筆順 ‧ 偏旁 ‧ 六書 ‧ 部首 新字形 ‧ 通用規范漢字表 國字標準字體 ‧ 常用字字形表 |
漢字文化 |
陸 ‧ 港 ‧ 澳 ‧ ‧ 新 ‧ 日 ‧ ‧ 越 ‧ 琉
粵語字 ‧ 吳語字 ‧ 四川方言字 ‧ 南京方言字 日本國語國字問題
舊字體 ‧ 新字體 ‧ 擴張新字體 韓國國語國字問題
吏讀 ‧ 鄉札 ‧ 口訣 |
衍生文字 |
注音符號 ‧ 官話合聲字母 ‧ 三推成字法 |
字音 |
日本漢字音
古音 ‧ 吳音 ‧ 漢音 ‧ 新漢音 ‧ 宋音 ‧ 唐音 ‧ 慣用音 ‧ 聲調 |
統一碼 ‧ 中文輸入技術 ‧ 中文輸入法 |
漢字詞 ‧ 錯別字 ‧ ‧ 廢除漢字論 ‧ 漢字復活 ‧ 字謎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中日韓統一漢字集所含括的對象為漢字及其衍生出來的語素文字,包括繁體字、簡化字、日本漢字(漢字/かんじ)、韓國漢字(漢字/한자)、琉球漢字(漢字/ハンジ)、越南的喃字(𡨸喃/Chữ Nôm)與儒字(𡨸儒/Chữ Nho)、方塊壯字(𭨡倱/sawg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