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F-32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UTF-32是32位Unicode轉換格式(Unicode Transformation Formats, 或UTF)的縮寫。UTF-32是一種用於編碼Unicode的協定,該協定使用32位比特對每個Unicode碼位進行編碼(但前導比特數必須為零,故僅能表示231個Unicode碼位)。與其他可變長度的Unicode轉換格式(UTF)相比,UTF-32編碼長度是固定的,UTF-32中的每個32位值代表一個Unicode碼位,並且與該碼位的數值完全一致。
UTF-32的主要優點是可以直接由Unicode碼位來索引。在編碼序列中查找第N個編碼是一個常數時間操作。相比之下,其他可變長度編碼需要進行循序存取操作才能在編碼序列中找到第N個編碼。這使得在計算機程序設計中,編碼序列中的字符位置可以用一個整數來表示,整數加一即可得到下一個字符的位置,就和ASCII字符串一樣簡單。
UTF-32的主要缺點是每個碼位使用四個字節,空間浪費較多。在大多數文本中,非基本多文種平面的字符非常罕見,這使得UTF-32所需空間接近UTF-16的兩倍和UTF-8的四倍(具體取決於文本中ASCII字符的比例)。
盡管每一個碼位使用固定長度的位元組看似方便,但UTF-32並不如其它Unicode編碼使用廣泛。與UTF-8及UTF-16相比,UTF-32更容易遭到截斷。即使使用了"定寬"字型,在大多數情況下用UTF-32計算顯示字串的寬度也並不比其他編碼更加容易。主要原因是,存在著一個字符位置會有多於一種可能的碼點(結合字符)或一個碼點用多於一個字符位置(如CJK表意字符)。結合符號也意味著,文書編輯者不能將一個碼位視同一個編輯上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