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同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一中同表,是台灣處理海峽兩岸關係問題的一種主張,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皆是「整個中國」的一部份,二者因為兩岸現狀,在各自領域有完整的管轄權,互不隸屬,同時主張,二者合作便可以擱置對「整個中國」的主權的爭議,共同承認雙方皆是中國的一部份,在此基礎上走向終極統一。最早是在2004年由台灣大學政治學教授張亞中所提出,希望兩岸由一中各表的立場更進一步[1]。這個概念類似於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提出的一個中國框架包宗和提出的一中共表。由於並未承認大陸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這是兩個中國論述,歸屬於台獨之中。

2015年,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洪秀柱在其兩岸關係政策中使用了這一主張,遭到大量的黨籍立法委員反對,引發換柱行動,徵召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取代洪秀柱參選,回歸到國民黨的政策:一中各表九二共識

背景

自1950年開始,海峽兩岸隔海分治以來,雙方政府長期處於互不承認的狀態。隨著冷戰結束,兩岸交流日益頻繁,雙方政府也必須建立一定的關係,以處理兩岸關係衍生的各種事務。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向認為台灣是屬於中國不可分割的一,也只願意在「一個中國」的架構下,進行兩岸交流,隨著兩岸的政治演變,中國國民黨對於兩岸關係的定位,也從早期的「漢賊不兩立」進展到近來的一中各表九二共識

張亞中主張,為了兩岸長治久安、和平發展,兩岸應該由一中各表,進一步成為一中同表。

發展

學者張亞中於2004年,在台灣民主學校中首先提出了「一中同表」的概念。張亞中認為,「台灣無法迴避『一個中國』的論述,所謂『一中各表』的論述,就長久而言,對世界各國及中國的認知上並無助益,因此應從現實主義方向思考,追求『一中同表』,即『整個中國』概念。」而一中同表的意義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為整個中國的一部分,各在其領域內享有完整的管轄權,相互不隸屬」。[1]

張亞中認為一中同表與一中各表並無矛盾;一中同表源於一中各表,是一中各表的升級版[2]

2015年4月20日,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正式領表投入2015年中國國民黨總統提名選舉[3][4]。5月1日 ,洪秀柱公布其兩岸政治論述說帖[5],一中同表是其中重要內容。但民調顯示六成的臺灣人不支持此主張[6],洪秀柱陣營回歸「一中各表,九二共識」的立場。馬英九曾表示,洪秀柱的一中同表與一中各表內容幾乎相同,支持她的立場[7],但在出訪尼加拉瓜時,認為洪秀柱的一中同表雖然沒有超出一中各表的範圍,但如果解釋不清,最好還是回到一中各表與九二共識[8][9]

內容

對九二共識和兩岸現狀的理解

最初的九二共識有三方面內容,第一,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第二,兩岸均謀求國家統一;對第三點,雙方有不同理解,台灣認為對一個中國的內容雙方應該各自表述,即「一中各表」,大陸認為,雙方交流為事務性,並非政治協商,不需要對一個中國的內容進行表述,即「一中不表」。

兩岸和平協議

洪秀柱主張,兩岸目前真實的法理現狀是「主權宣示重疊、憲政治權分立」,這也是「九二共識」沒有處理的問題。[10]她主張應提升「九二共識」,從「一中各表」、「一中不表」走向「一中同表」,而一中同表具體內容即是「兩岸均是『簡稱中國』內的一部分,其主權宣示重疊、憲政治權分立」。兩岸應以一中同表為基礎,在國際上彼此尊重同等地位,簽訂和平協定[11]。其理念與張亞中的一中三憲相近。

而要達成此目標,需要有五大先決條件[11]

  1. 恪遵憲法:須不違反中華民國憲法及尊重兩岸法理現狀為基礎;
  2. 平等尊嚴:須顧及雙方核心堅持、平等與尊嚴,如中國大陸反對台獨、中華民國主張主權不能消失等;
  3. 整體推動:須與國際參與、安全議題同時處理,確認中國大陸簽協定後放棄以武力處理兩岸問題;
  4. 確保和平:須創造有助兩岸和平發展結構;
  5. 民意為本:須得到人民同意,不論是透過公民投票或立法院審查方式。

洪秀柱也反駁稱她為「統派」的言論,稱「我的主張不是統派,而是正派,我願意勇敢面對兩岸的現實,以智慧理性地帶領國家,走向正確的道路」。[12]但民調顯示6成臺灣人不支持此主張[13],最後洪撤回一中同表。

評價

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各方對於一中同表的主張有不同的評價,有些評價甚至互相抵觸。

台灣

有輿論認為,一中同表就是「急統」。民報認為,「從馬英九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到朱立倫的『兩岸同屬一中』,再到洪秀柱的『一中同表』,國家主權不斷遭到壓縮矮化,宛如溫水煮青蛙,最終難逃被統一的命運。洪秀柱的兩岸主張在政治光譜上屬於深藍急統,對台灣的傷害至深且巨。」[14]民進黨立委李俊俋表示,洪秀柱的「一中同表」立場,中南部選民恐怕不會買單。[15]前民進黨立法委員郭正亮形容洪秀柱,是「史上最統的總統候選人」。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黃國昌認為,「這是一種以近乎投降的方式,犧牲台灣的主體性與核心價值,來換取中共施捨的和平」,可能會為台灣帶來滅亡。[16]

不過也有輿論持正面態度。中國時報的社論就表示,洪秀柱用「一中同表」超越「一中各表」,「一中同表」是站在中華民國憲法的基礎上進行表述,其中有兩個重要堅持:第一、這個「一中」絕對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北京必須接受中華民國政府是一個平等的憲政治權。當蔡英文企圖用模糊的方式向國民黨的論述靠攏時,洪秀柱已經大步地提出了更正面的兩岸論述。[17]

聯合報發表社論,認為洪秀柱的論述已經對共產黨、民進黨和國民黨的兩岸思維發生了啟導與引領的作用[18]。北京的對台政策,一方面從現實角度希望台灣撐住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憲法,另一方面又從法理角度否定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憲法。洪秀柱的兩岸論述直指北京這一矛盾,「一中同表」就是要兩岸同表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當然也同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的事實。北京不能一味反對台獨,必須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民進黨的蔡英文與「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若即若離,依然在台獨/借殼上市/回歸憲法的泥水中掙扎,而洪秀柱已經領先一步,要求北京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民進黨不宜輕易攻擊洪為「統派」,否則會堵死自己的路,也堵死台灣的路。對國民黨來說,「一中各表」已完成了重要的階段性任務,但長此以往會對台灣造成「溫水煮青蛙」的後果;現在洪秀柱開始試探「兩岸和平協議」,進入了兩岸關係深水區,國民黨應該因勢利導。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王高成認為洪秀柱的主張類似一中兩府的概念[19],即在主權重疊之下,存在兩個獨立的政府。

海外

華夏經緯網的社論認為一中同表有突破,也有局限。突破是指除了一改過去的只經不政,提升到政經並行,難易並進;而其侷限是其主張可能含有兩國論的部分,如憲政治權分立,兩岸是「整個中國」內部的兩個憲政政府等主張,有台灣學者指出「憲政」兩字含有主權的概念,而以何身分簽訂「和平協議」也很重要、關鍵,若簽署的身分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那麼中國大陸一定不會接受。[20]

於此同時,與台灣部分意見相抵觸,海外有人認為「一中同表」事實上就是「兩個中國」、「兩國論」、甚至「變相台獨」。海外報刊「新華澳報」就將「一中同表」描述為:「倘是在海峽兩岸之間使用,或可繼續以『模糊模式』來應對之,確實是比『一中各表』要明智得多;但倘是在國際事務上採用,那就是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同表述為『一個國家』,可能會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一個國家承認世界上有『兩個中國』的國際共識,產生嚴重的衝突」、「等於是『特殊兩國論』」。[21]

延伸閱讀

  • 張亞中等與《聯合報》關於「一中各表」/「一中同表」的論爭
聯合報》在2009年12月31日至2010年1月5日間以《中華民國九十九年感思》為總題連續發表的六篇社論:1中華民國主論述:辛亥革命或二二八2兩岸關係:「合理的過程」與「改良之目的」3許三個願:一中各表、亞太平台、可敬的民主4民進黨能在民國一百年告別台獨嗎?5一中各表?杯子理論?屋頂理論6百年輪迴:兩岸回歸辛亥及孫中山的起始點
張亞中、謝大寧、黃光國在中國時報集團所屬的《旺報》以《找尋兩岸和平發展的戰略基石,六問聯合報》為總題發表的六篇文章:1一中各表不宜作為國家戰略基礎2「一中各表」:錯誤的理論解讀3無法建立互信的「一中各表」4「一中各表」與辛亥革命5舍「一中各表」,求「一中同表」6以經略大中華解決台灣集體焦慮
《聯合報》的回應:「一中各表」等於台獨偏安?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