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峽大壩防洪能力報導爭議
争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峽大壩防洪能力報導爭議事件是指在2003年至2010年間,中國大陸媒體報導再三降低三峽大壩的防洪能力,遭民眾前後對比後,產生強烈社會反響的事件。
![]() | 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或許不適合百科全書。 (2020年6月27日) |

大壩本身存在多種爭議,關於大壩防洪能力的爭議早已存。2003年時,即有三峽大壩防洪庫容爭議。出現降低防洪限制水位,增加防洪庫容的說法[1]。另一方面,中國社會長期存在大壩潰壩、毀滅下游的擔憂。
原始新聞資料
2010年7月20日各大媒體發表了新聞《長江水利委: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三峽大壩上》[2] 一文後,公眾對於長江三峽大壩的歷史新聞進行了搜索,並整理如下:
Remove ads
事件經過
有網友將此類新聞網頁截圖並組合後,通過電子郵件互相發送,也有人將此類新聞整理並發表評論[7]。
根據有關歷史新聞所撰寫的評論,以及據此製成的郵件在中國大陸地區公眾之間流傳較為廣泛,甚至存在不同版本的但內容類似的新聞網頁截圖[8][9]。此事件在公眾間引起一定的爭議。然而關於防洪能力的各種說法,並非完全按照遞減順序出現的。例如,新華社曾在2006年5月15日發表新聞《三峽工程使長江中下游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一遇」》[10],此說法比前面提到的千年一遇標準說法,出現時間更早。再例如2006年5月20日的新聞《三峽大壩可抵禦萬年一遇洪水》[11]中也提到:
鄭守仁昨日指出,三峽大壩建成後,其防洪能力將提高到百年一遇,並且三峽大壩的設計防洪能力是按照100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計,即使真的遇到萬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三峽大壩依然可通過有關輔助措施予以抵禦。
該事件出現的當天(2010年7月21日),隨即有人認為該事件應當為斷章取義的一誤讀事件[12][13],隔天媒體亦對此作出相應[14]。
Remove ads
官方說法
根據相關文章有關內容,所謂「可以抵擋萬年一遇洪水」是指壩體設計的洩洪能力,在萬年一遇的洪水衝擊下,主體結構不會受到影響[3][14]。而後面的可以滿足千年一遇、百年一遇防洪標準等說法,是以洪水前庫容餘量來確定的[4]。其中的千年一遇是指「當千年一遇的洪水來臨之際,大壩的各種運行指標都不會受到影響」[14]。而百年一遇是指在該情況下,可以保障下遊河段的安全[14]。例如在壩前水位降至約147.5米的情況下,可以滿足千年一遇的防洪度汛標準[4]。此時若遇上千年一遇級別的洪水,可以通過每秒洩洪8萬立方米每秒[a],控制水庫最高水位175米,來保證下游最高水位不超過45米,以度過汛期。汛期前的儲水操作下,壩前水位越高,可滿足的防洪標準越低,降到十年百年也是可以說得通的。
備註
相關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