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桓,指魯國歷史上三個為魯桓公後代的卿大夫家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

三桓濫觴於魯莊公時期(前693年-前662年)。魯莊公的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太子同繼承魯國國君,即魯莊公;庶長子慶父(謚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孟孫氏、仲孫氏、孟氏)、庶次子叔牙(謚僖,其後代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謚成,其後代稱季孫氏、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魯莊公封為卿,其後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於該三家皆為魯桓公之後,所以被稱為三桓或魯三桓。

魯僖公以後,三桓世為魯卿,執掌國政,其中以季孫氏實力最強。三桓互相矛盾又有共同利益,對魯國的歷史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魯宣公時期,三桓發動政變,驅逐了意圖消滅三桓影響、恢復魯君威信的公孫歸父東門襄仲之子,魯莊公之孫)。而後三桓共掌魯國政事。

魯昭公時期(前541年-前510年),三桓將魯公室的土地財產、軍隊及人口瓜分,並由三桓進貢以供養魯君。魯昭公到後期無法容忍三桓,在前517年與三桓交惡的郈氏合作對抗三桓卻失敗,魯昭公被迫出走,六年後死在晉國乾侯。三桓遂立昭公庶弟公子宋,是為魯定公

魯哀公魯悼公魯元公時期,魯國國君始終無法擺脫三桓的專政。

魯穆公時期(前415年-前383年),魯國實行改革,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國政開始奉法循理,擺脫了三桓專政的問題,重新確立了魯公室的權威。叔孫氏和孟孫氏先後亡於齊國,而季孫氏則據其封邑費、卞,獨立成為了費國

Remove ads

發展史

三桓由來

魯莊公孟慶父叔牙季友都是的兒子,孟慶父叔牙季友分別是魯國勢力最大、專權時間最長的三大世家孟孫氏叔孫氏季氏的始祖,因此三大家族又被稱為「三桓」。

前662年,莊公臨死前欲立庶子般(或作斑)為嗣君,叔牙建議立孟慶父,季友則支持立般,季友以莊公之名賜死叔牙,叔牙自鴆。季友立叔牙的長子公孫茲叔孫氏[1][2]。魯莊公死後,公子般繼位,慶父與莊公夫人哀姜殺死魯君子般,趕走季友,立叔姜(哀姜之妹)之子公子啟方,是為魯閔公。前660年,慶父又與哀姜謀殺閔公,想自立為君。慶父不得人心,逃到莒國。季友與閔公之弟公子申回國,立公子申為魯僖公。季友賄賂莒國使莒國送回慶父,慶父自縊。魯僖公元年(前659年),季友擔任正卿司徒,並賜以汶陽之田。季友以齊國為依託,在魯國執政長達十六年之久。

三桓專權

宣公時,以季文子為首的三桓日益強盛,而公室式微。具體表現為宣公十五年,宣公聽季文子建議,推行初稅畝,開墾私田,使得更多的百姓歸附季氏,結果民不知君而只知季氏。

宣公十八年,公「欲去三桓,以張大公室」,於是與公孫歸父謀。公孫歸父到晉國為公娶晉女,以借晉人除三桓。結果公孫歸父還沒回到魯國,宣公薨,而季文子對朝臣說「使我殺適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對當年襄仲殺公子惡而立宣公,「南通於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堅事齊、晉」表現得大為惱恨。朝臣憤慨。公孫歸父當時回到魯國笙地,聽聞此事,匆忙逃到齊國。季文子執政,三桓雄起。魯昭公魯哀公都因為意圖恢復君權而與三桓矛盾激化,乃至被迫出奔而死。

家臣之亂

季孫意如對家臣南蒯不太尊重,南蒯於昭公十二年(前530年)據費邑反叛。季孫意如收買民心並以武力攻打兩年才獲勝,南蒯逃亡齊國。季孫意如死後,季孫意如家臣陽虎囚禁其子季孫斯,並執魯政達三年之久。

三桓衰落

魯穆公元年(公元前415年),魯國實行改革,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國政開始奉法循理,擺脫了三桓專政的問題,重新確立了魯公室的權威。季氏據其封邑費、卞、東野成為獨立小國(費國),而孟氏的封邑成、叔孫氏的封邑郈,都已被齊國攻陷。三桓就此退出了魯國的權力中心。

三桓歷代宗主

季孫氏
叔孫氏
孟孫氏

世系圖

季孫氏世系

季成子
齊仲無佚
季文子
季武子
公彌
公鉏氏
季悼子季公鳥季公若
頃伯季平子公之
公之氏
公父穆伯
公父氏
隱侯伯季桓子季寤季魴侯公父文伯
公鉏極季康子穆叔
子楊氏
南氏嫡子成伯
季昭子

叔孫氏世系

僖叔
叔孫戴伯武仲休
叔仲氏
叔孫莊叔叔仲惠伯
叔孫宣伯叔孫穆子叔仲亥叔仲皮叔仲衍
豎牛孟丙仲壬叔孫昭子叔仲昭伯子柳子碩
孟丙之子仲壬之子叔孫成子叔仲穆子
叔孫武叔叔仲志
叔孫舒

孟孫氏世系

共仲
孟穆伯
孟文伯孟惠叔己氏己氏
獻子之兄孟獻子
孟莊子仲孫它
子服氏
懿伯
孺子秩孟孝伯子服惠伯
孟僖子子服昭伯
孟懿子南宮敬叔
南宮氏
子服景伯
孟武伯
孟敬子

相關條目

參考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