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法度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法度論》是犢子部的論書,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異譯本有公元382年符秦鳩摩羅佛提等譯的《四阿鋡暮抄解》,題為婆素跋陀(Vasubhadra)[1]造。慧遠於《三法度序》稱本論為山賢造,僧伽先(Saṃghasena)註釋[2]

Thumb
初期佛教
經典

最初僧伽
 大眾部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聞部
 ├ 說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說一切有部
  ├ 說轉部
  └ 經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別說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飲光部
  └ 赤銅鍱部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Remove ads

篇章結構

本論以三分法為主,分三品,每品三真度(犍度),共九真度。下表以《三法度論》譯詞為主,括號中為部份《四阿鋡暮抄解》對應譯詞。

德品 第一
真度
無量
無色
無惡 忍辱
多聞
不惡
(聖分)
真知識(善知識)
真御意(思惟)
真由
(得)

(等具)
善損
(等書)
糞掃衣
無事
乞食
伏根
近行禪
方便 第二
真度
上止
(息)
見地
修地
無學地
第三
真度
辟支佛
聲聞 離欲
未離欲
阿羅漢
惡品 惡行 身惡行 第四
真度
口惡行
意惡行
第五
真度
無明 非智 有為不知 第六
真度
無為不知
不可說不知
邪智 身見
邊見
盜見
惑智 寶不了
諦不了
定不了
依品 色陰 第七
真度
欲界 第八
真度
色界
無色界

(處)
細滑入
(更樂處)
近境界 第九
真度
不近境界
無境界
度入
(異學處)
一處因
不正因
無因
解脫入
(解脫處)
博聞
Remove ads

犢子部宗義

犢子部作為部派佛教最早的四大部派之一,在印度佛教滅亡之後,其理論只在漢譯的《三法度論》(四阿含抄解)和《依說論》(《三彌底部論》)中有所存留。

補特伽羅論

《三法度論》記載:

不可說法

《三法度論》並舉三世有為、無為和不可說的記載:

阿羅漢有退論

中阿含經·大品·福田經》記載:

《三法度論》記載:

Remove ads

第一義諦

《三法度論》記載:

二十七賢聖

《三法度論》詳細解說了《中阿含經·大品·福田經》[8]的十八有學和九無學。

更多資訊 信勝, 慧勝 ...
更多資訊 鈍根[6][21], 中根 ...

引用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