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英語: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縮寫:SMC)是上海公共租界內的最高行政當局[1]。1854年7月11日,依據新修訂後的《上海土地章程》(英語:The Code for Municipal and Land Regulations),由上海租地人會選舉產生首屆工部局。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後停止運作。
![]() |

Remove ads
歷史
1853年9月7日,小刀會攻占上海縣城,滿清政府失去對外僑居留地的控制。1854年7月11日,上海公共租界組成自治的行政機構工部局,開始形成自己的警察、法庭、監獄等一套類似於政府的體系,進行市政建設、治安管理、徵收賦稅等行政管理活動。其後開闢的租界,都仿照上海公共租界的制度。工部局在實質上擔任了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府的角色。
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宣告結束。
結構
在規模最大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由董事會領導,1870年以後一般有9名董事。董事為無給職。董事互選產生總董。
英國人始終占據工部局董事會大多數席位,美國人通常占據1-2個席位。1873年-1914年,通常為德國人保留一個席位;1915年以後,這個席位轉給了日本人。1928年,3名華董(貝淞蓀、袁履登、趙晉卿)經選舉首次進入董事會;1930年,又增至5名。虞洽卿、劉鴻生後來曾當選華董。
1924年,美國人首次出任工部局總董。
工部局還設有許多的專門委員會,作為董事會的諮議機構:
1914年初,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興建新樓,1922年11月16日竣工,占據江西路、福州路、漢口路和河南路4條馬路之間的區域12畝地。該樓1945年-1955年成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
標誌
工部局徽章於1868年設計,1869年4月啟用[2]。徽章設計者是工程師奧利弗[3]。
徽章呈圓形,外圈文字為「上海市政府」(英語:Shanghai Municipality,亦有版本為「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內圈為拉丁文格言「合眾為一」(拉丁語:Omnia Juncta In Uno),圈內空白處為漢字「工部局」。徽章中間Y型交叉上繪製有12個國家當時使用的國旗或民用旗樣式,左上方為 英國、
美國、
法蘭西、
普魯士,右上方為
俄羅斯、
丹麥、
義大利、
葡萄牙,下方為
荷蘭、
西班牙、
奧匈帝國、
瑞典-挪威。徽章中的旗幟未包含租界的全部簽約國,如
比利時等。
工部局旗幟為白底長方形,對角線交叉為紅色X字,中心繪製有工部局徽章。
工部局標誌投入使用以來,旗幟出現在其中的各簽約國部分經歷了政權變更,簽約國的數量也在隨時增減,但工部局的徽章、旗幟基本從未作出改動,僅在一戰後直接移除了代表德意志帝國的原普魯士旗幟。
普魯士王國:1871年,
德意志帝國成立;工部局標誌中的普魯士旗幟未作改動。一戰後,德意志帝國滅亡,其在華租界權益交予
日本。然而工部局標誌中僅將原普魯士國旗塗白。
俄羅斯帝國:1918年,
蘇俄正式建立;1922年
蘇聯成立。1924年,北洋政府承認蘇聯,同年蘇聯放棄一切租界特權。同時,租界內俄方代表仍為流亡白俄殘部所把持。工部局標誌中的帝俄旗幟未作改動。
葡萄牙王國:1910年,葡萄牙王室倒台,
葡萄牙第一共和國建立。工部局標誌中的葡萄牙王國旗幟未作改動。
瑞典挪威聯合王國:1905年,瑞典-挪威聯盟解體,
瑞典與
挪威各自獨立,在華租界權益由瑞典繼承。工部局標誌中的瑞典-挪威聯盟旗幟未作改動。
奧匈帝國:奧匈帝國並無奧地利、匈牙利共同的國旗,工部局標誌中採用了傳統上具有代表性的
奧地利紅白旗幟。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
奧地利共和國放棄租界權益。工部局標誌中的原奧地利旗幟未作改動。
西班牙王國:工部局標誌中採用了傳統上具有代表性的紅黃兩色民船旗,而非帶有國徽的正式版本。
義大利王國:工部局標誌中採用了不帶有王冠的民用旗,而非帶有王冠的正式版本。
Remove ads
歷任總董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