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上海精神病學專科醫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俗稱宛平南路600號、600號,是中國上海市唯一一座精神病學專科三級甲等醫院,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管理,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附屬醫院之一,主導上海全市精神衛生領域的醫療、教研、預防康復、心理諮詢和學術交流等工作。精神衛生中心的前身是陸伯鴻於1935年在上海縣(今閔行區)主辦的普慈療養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療養院被上海市軍管會接管,1958年改為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主院區遷至徐匯區宛平南路600號,原址成為分院區。1985年,醫院再次改名為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醫院於1990年代獲評三級甲等醫院,之後成立自願戒毒中心和心理諮詢中心。2006年,醫院掛牌成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同時作為復旦大學醫學院和同濟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
精神衛生中心分為徐匯和閔行兩個院區,以及下屬的心理諮詢和治療中心(上海市心理諮詢培訓中心),設有超過2,100張病床,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精神衛生機構。醫院長期位居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綜合榜前100位和精神醫學專科全國前3位。醫院治療範圍包括各類精神障礙,還提供心理諮詢和治療服務。精神衛生中心開通運行了心理援助公益熱線(021-12320-5)為公眾提供心理干預和諮詢服務,還在多場災難或事故後為受害者提供心理干預,同時與禁毒部門合作開展禁毒工作,與其他醫院、企業和司法部門合作提供社會服務。醫院還與全球多所高校、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合作,參與精神醫學的教學和研究。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35年成立的普慈療養院。1935年6月,在企業家、慈善家陸伯鴻的發起下,上海租界、天主教公教進行會和慈善家集資10餘萬銀圓,在上海縣(今閔行區)北橋建立了普慈療養院收治精神疾病患者,上海市政府也提供了資助。療養院由陸伯鴻擔任首任院長,教會神職人員負責管理。[2][3][4][5][6][7][8]當時的教堂至今仍保留在精神衛生中心閔行院區內,療養院舊址於2014年入選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6][9]療養院設有300至400張病床,是當時遠東地區最大、設備最完善的精神科專科醫院,但囿於當時的醫學水平,多數病人僅被收容在此,並無有效的治療。[2][3][4][5][6][7]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醫院內設立了傷兵醫院和難民所。醫院的德國籍神父與日軍交涉周旋,最終確保了醫院的正常運行。戰後醫院又獲得了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和中國天主教福利會的資助。國共內戰中,國民黨軍隊撤離上海之前炸毀了醫院的水塔和教堂鐘樓。[8]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海市軍管會於1952年11月12日接管普慈療養院,更名為上海市立精神病院,交由上海市衛生局(今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管理,中國著名精神病學家粟宗華主持醫院工作,後任院長。此後數年間,在粟宗華的主張和上海醫學界的支持下,私立虹橋療養院、中國瘋人醫院、復生醫院、清心醫院和上海精神病療養院等上海全部的私立精神病院都先後併入市立精神病院。[2][3][4][5][6][7]
1958年7月,市立精神病院與上海第一和第二醫學院精神科合併,聯合成立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同時作為這兩所醫學院精神科教學醫院。此時的精神病防治院已經包括了上海全市的精神科機構。[5][6][7]新建的精神病防治院位於宛平南路600號,設有400張病床;位於北橋的原市立精神病院成為精神病防治院北橋分院,之後一度獨立管理,後於1980年重新合併;原上海精神病療養院成為虹橋分院,1966年併入總院。全院最初共有1,100張病床,1965年時達到1,600張。[2][3]1960年代,精神病防治院在氯丙嗪引進中國後,率先開始動物和臨床試驗,成為中國精神病學史上最早運用藥物治療精神病的機構之一。[6]1981年時,精神病防治院成立了上海市精神衛生研究所,從事相關疾病的科研工作。[5][3][2][1]此醫院是中國精神病學界率先允許患者在院內自由行動的精神病院之一,1984年還曾組織部分患者前往杭州旅遊。[6]
1985年2月,精神病防治院更名為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北橋分院改為市精神衛生中心北橋分部(現為精神衛生中心閔行院區)。精神衛生中心同時列為上海醫科大學、第二醫科大學和鐵道醫學院的教學醫院,1995年時有病床1,772張。[2][10][11]1980年代,中心開設了心理門診,是中國大陸最早的心理門診之一,但就診人數甚少。[12]1992年,醫院成立了上海市心理諮詢中心,於1998年遷至獨立的大樓,之後更名為上海市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是中國大陸首個獨立的類似機構。[5][12]1997年,精神衛生中心還被評為三級甲等醫院,並成立了自願戒毒中心。[5][13]此後精神衛生中心的門診量逐年增長。[14]2005年,中心啟用了新建的門診大樓,年門診患者約25萬人次。[15]2006年8月,精神衛生中心正式成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同時作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同濟大學醫學院(原上海鐵道醫學院)和上海中醫藥大學的教學醫院。[5][16][17][18][6]
Remove ads
醫療服務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為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管轄的公立醫院,[19]是上海市唯一一座三級甲等精神病專科醫院,[20][21][22][23]主導上海全市精神衛生領域的醫療、教育研究、預防康復、心理諮詢和學術交流等多方面工作,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精神衛生機構。[6][24][1][25][26]醫院自2010年起登上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綜合榜的全國前100位[27],同時自2009年榜單設立起一直位列精神醫學專科排行榜全國前3位和華東地區第1位[28]。其精神病學專科於2011年成為中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評定的「國家臨床重點專科」。[6][24][5][29]

精神衛生中心有徐匯、閔行兩個院區,還有下屬的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位於徐匯院區旁的零陵路。[1][21][5][6]徐匯主院區主要提供急性精神障礙患者的短期住院治療,慢性長期住院患者和自願戒毒患者主要在閔行分院區暨戒毒中心接受治療。[21][30]醫院總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截至2016年共有逾2,100張病床,年門診量超過70萬人次。[5][21][1]醫院設有普通精神科、心境障礙科、兒童青少年精神、老年精神障礙、康復治療、臨床心理、自願戒毒等臨床科室,其中2003年創建的心境障礙科(原稱抑鬱症病房)在中國大陸是首創。中心內有精神科專病診治中心,對心境障礙、早期精神病性障礙、老年精神障礙、物質使用障礙、焦慮障礙及睡眠障礙等疾病實行有針對性的專病診治。[5][21][30][31][6][24][32]其下屬的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則主要為心理障礙患者和受心理問題困擾的諮詢者提供心理諮詢及治療服務。[5][21][6]醫院內設有心理測量與培訓中心,為公眾提供心理體檢和心理衛生測評服務。[33]2014年,心理諮詢和治療中心門診接診24.4萬人次,其中6,700人次接受了心理治療。[6]2015年時日均接診700餘人。[12]
精神衛生中心還設有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精神衛生分中心、上海市精神衛生臨床質量控制中心、國家精神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等單位。[5][21][24]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精神衛生分中心主要負責全市重性精神疾病、嚴重精神障礙等精神疾病的預防控制和報告監測,為醫療機構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34][35]上海市精神衛生臨床質量控制中心主要負責制定精神科醫療標準和技術規範,培訓考核上海市精神衛生專業人員,規劃調研相關技術、設備和理論。[36]國家精神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是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於2009年認定,具有精神類藥物的臨床試驗資格。[37]
Remove ads
社會服務
1990年11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開設了「上海心理健康諮詢熱線」,是上海市最早設立的熱線電話之一。這個公益熱線為公眾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信息,曾成功救助1,000多位企圖自殺者,獲得上海市衛生局的表彰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08年12月,上海市衛生局與精神衛生中心合作,使用上海市公共衛生公益電話服務中心開通了全新的上海市心理援助公益熱線(021-12320-5),由精神衛生中心管理和運行,為市民提供保密的專業心理干預和心理健康諮詢服務。熱線由受過系統培訓的專業心理諮詢師接聽,平均每年服務1.3萬人次。[6][24][38][39][40][5][41]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參與了多場災害或事故之後的受害者心理救助工作。在2008年汶川地震[42]、2010年膠州路火災[43][44]、2014年跨年夜外灘踩踏事件[45]、2015年東方之星號船難[46]、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47]等事件中,精神衛生中心都派出專家,為受害者或家屬等提供心理干預和疏導。
精神衛生中心還和上海市其他多個機構合作,開展戒毒禁毒、心理諮詢和司法鑑定等社會服務。1997年6月,上海市禁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上海市衛生局批准在精神衛生中心閔行院區設立上海自願戒毒中心,是上海市首家自願戒毒機構,至2014年時是上海唯一一家公立戒毒機構。2005年,戒毒中心成為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國際藥物依賴治療與康復網絡的唯一中國成員單位。[48][49][50][51][52]精神衛生中心派遣藥物依賴領域的專業醫生在此從事戒毒臨床和科研工作,對戒毒人員沒有勞教和強制手段,但會對患者採取24小時監護,並與外界切斷聯繫。自願戒毒中心與上海市禁毒部門合作,除戒毒治療外,還向社會開展禁毒科普和宣傳工作,培養戒毒領域醫療工作人員。[49][13][51][52]中心同時還利用臨床研究數據,與上海市勞教局(今戒毒管理局)合作開發戒毒和心理干預的新方法。[53][54]
21世紀初,精神衛生中心曾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合作開設心理諮詢門診,為腫瘤患者和家屬排解心理障礙,但求診人數未達預期。[55]中心在2016年與上海20多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簽約企業將為康復的精神疾患提供合適的職位,與精神衛生中心合作,幫助這些康復患者回歸社會。[20][56][57]上海市的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教育活動也是由精神衛生中心舉辦。[58]精神衛生中心還獲得上海市司法局認證,有資格從事精神障礙的醫學司法鑑定。[59][60]
精神衛生中心的專家參與起草並推動實施了《上海市精神衛生條例》,條例於2002年頒布,對精神疾患的治療作出規範,是中國大陸首部精神衛生地方法規。中心還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草案的制定。[61]
教學科研
1958年,當時的市立精神病院與上海第一、第二醫學院精神科合併成立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後,吸收了兩所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研室,同時作為其教學醫院。[7]1981年3月,精神病防治院成立了上海市精神衛生研究所,開始精神病學的教學和研究,設有藥理生化、遺傳、神經電生理、腦電影像、心理測量、臨床流行病學、兒少行為、中西醫結合、司法精神醫學、精神康復醫學等研究室。1982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與精神衛生中心合作建立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這是中國與世衛組織首批合作中心之一,與各國高校、研究所合作,開展學術交流,同時為東南亞各國提供相關領域的培訓。[5][3][2][1]
精神衛生中心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附屬醫院,同時還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同濟大學醫學院和上海中醫藥大學的教學醫院。[6]醫院設有精神病學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上海市精神疾病臨床醫學中心和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點實驗室,從事相關的研究。其老年精神醫學、預防精神醫學是上海市醫學重點學科。上海市精神衛生研究所也設立在此。醫院的心理諮詢培訓中心還負責培訓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領域的專業工作人員。[5][62][63][64][65][66]
精神衛生中心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等中國醫療科研機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哈佛大學、埃默里大學、迪肯大學等世界各國科研機構和高校有合作關係,共同開展精神醫學領域的研究工作。[67][68][69][70][71][72][73]
此外,精神衛生中心還主辦了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上海精神醫學》(ISSN 1002-0829,CN 31-1564/R)。這部期刊創建於1959年10月,1989年正式公開發行,是中國國內最早的精神科專業學術期刊。期刊由上海市衛生局(今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管,精神衛生中心主辦,向中國精神病學領域報道臨床研究成果、經驗和相關知識。[74][75][76]期刊雖受精神衛生中心贊助,但其編輯部自稱與醫院相獨立,所有決定不受醫院及學校影響。[77]
Remove ads
文化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徐匯院區地址「宛平南路600號」或「600號」為上海居民對此醫院的代稱。[6][20][56]
2021年8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在徐匯院區內開設「600號畫廊」,展出精神障礙患者創作的藝術作品[78]。
2021年9月中秋節期間院方食堂出品了「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字樣以及醫院Logo的月餅套裝,面向醫院職工售賣,在網絡上引起熱議;另外非官方出品的「600號」文創產品:包括印著「宛平南路600號」門牌的T恤衫、印著「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Logo和「出院留念」字樣的白色搪瓷杯等也在網際網路上流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後勤保障部部長戴民認為這體現了公眾對精神健康和這家專科醫院的關注[79]。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