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下七垣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下七垣文化,是分布在太行山東麓的南的考古學文化,考古學家通常認為它是先商的文化遺存,即指商湯滅夏以前,商族人或者以商族人為主體的人群創造和使用的考古學文化。由眾多遺址中發掘出土的文物分析,整個商族人的活動中心區,大約是以滹沱河為軸向南延伸,以邯鄲漳河流域為文化核心。[1][2]

快速預覽 地理範圍, 時期 ...

研究歷史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後在河南、河北(豫北冀南地區)發掘了多個與二里頭文化年代相近的遺址。

1979年,考古學家鄒衡提出觀點:以鄭州的二里崗H17為代表的一類遺存是早商文化;早於它的二里崗H9和南關外中下層是先商文化「南關外類型」,以新鄉潞王墳下層和輝縣琉璃閣H1為代表的一類遺存是先商文化「輝衛類型」,以邯鄲澗溝和磁縣下七垣為代表的一類遺存是先商文化「漳河類型」。南關外類型是由輝衛類型發展而來,輝衛類型又是由漳河類型發展而來,即商文化來自古黃河西側,是沿著太行山東麓逐漸南下的。[3]

經過多年研究,考古學界對先商文化的概念做了更為明確的界定。考古學家鄒衡認為先商文化是「商湯滅夏以前主要屬於商人的考古學文化」[4],考古學家李伯謙則表達為「湯滅夏以前商族(或以商族為主體)創造和使用的文化」[5]。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考古學界感到不宜直接使用「先商文化」一詞來表示一個考古學文化,而應該有一個像夏文化研究中的「二里頭文化」這樣的名詞,於是李伯謙命名的「下七垣文化」就這樣應運而生[5]

Remove ads

主要遺址分布

下七垣文化有十分豐富的文物遺存,現發現的遺存主要分布在太行山東麓的南北縱軸線上[6],位於武安涉縣磁縣礦區永年邯鄲等境內。在漳河、滏陽河及洺河的中上游地區,有近一百處的先商遺址。其中,下七垣遺址共分四層,疊壓關係清楚,遺物特徵明顯,為冀南地區商文化的分期,提供了可靠的地層依據,故考古界以其來命名商湯滅夏前的先商文化。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