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不做告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不做告別(韓語:작별하지 않는다)是韓國作家韓江創作的小說,出版於2021年。[1]內容圍繞兩位女性,作家慶荷、紀錄片導演仁善展開,慶荷受仁善之託前往濟州島,展現了濟州四·三事件對受害者家庭的遺留影響。韓江將這部小說視為前作《少年來了》(韓語:소년이 온다)的對應。[2]
情節
小說以獨自生活在首爾的女性慶荷的視角展開。她得知長期好友仁善因工作事故住院後,前往病房探望。仁善懇請她前往濟州島的家中照料自己的鳥——阿瑪。為完成這一囑託,慶荷踏上旅程,在暴雪中穿越濟州島。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確保阿瑪存活的過程中,她逐步揭開仁善的家庭往事,並直面這座島嶼所承載的慘痛歷史。
濟州四·三事件
二戰結束後,日本撤出濟州島,美國建立了由駐朝鮮美軍政廳管轄的統治,以遏制共產主義勢力的崛起。[3]當時濟州島因人口劇增,經濟困難加劇,失業、物資短缺、霍亂等問題引發社會不滿。1947年三一節,警察向示威群眾開火,造成六死八傷,激化民怨,引發南朝鮮勞動黨的「反警察」運動及大規模罷工。美軍政當局將其歸咎於共產勢力煽動,強化鎮壓,逮捕數千人。1948年4月3日,南勞黨武裝發動襲擊,反對單方選舉,美軍與李承晚政府展開血腥鎮壓,屠殺島民,並實施焦土作戰。1948年11月濟州島進入戒嚴,大規模屠殺持續至1954年,數萬人在此事件中死亡。[4]
《不做告別》的背景設定在濟州四·三事件數十年後。主人公慶荷受好友仁善之託踏上旅程,書中提及了濟州島的歷史,並涉及滿洲國軍的暴行、保導聯盟事件及韓國參戰越南戰爭。韓江在出席諾貝爾文學獎典禮時說:
直至2021年秋季《不做告別》出版前,我始終在思考兩個核心問題:為何世界充滿暴力與苦難?但同時,世界又為何如此美麗?長期以來,這種矛盾與內在的掙扎正是推動我寫作的動力。[5]
韓江的作品關注戰後韓國歷史中的暴力事件。前作《少年來了》同樣探討了光州事件的影響。[6]在《耶魯評論》中,作家兼教授Yung In Chae在評論韓江獲得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時寫道:
這正是韓江的力量:她僅僅是憑藉紙筆,扮演著受國家暴力迫害者的記憶載體,將那些創傷傳遞給繼承了痛苦,卻未必知曉真相的後人。她讓痛苦變得清晰、不可磨滅,充滿意義。[7]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