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與病毒共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與病毒共存,指一種疫情管理政策,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大流行後期被採用,主要特徵包含隨著疫情發展與新興醫療手段的推出,政策與醫療系統逐步進行解封,與有效建立疫苗、藥物與照護防線,在流行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可靠的群體免疫保護,並穩定住社會的重症率。鑑於病毒將不會消失,世衛組織建議各國政府轉換到與病毒共存時,盡快在此期間準備好所需要的資源以進行過度,以負責任的方式因應共存。[1]

COVID-19已經被視為一種無法完全控制的疾病,因為未來其將會與流感等其他疾病一樣成為一種地方性流行病,根據這一防疫策略,可以開始強調恢復疫情前的生活方式,而不需要繼續執行嚴格的公共衛生措施(包括封鎖和限制集會、進行核酸檢測、隔離病患、佩戴口罩等),其理由是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和致病力下降、新藥陸續獲批等其他因素已經降低該病毒在公眾中傳播的危害程度。世衛組織在2022年6月2日指出,接種疫苗並且透過自然感染所產生的預防重症效果,比單獨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的免疫效果更強[2]

Remove ads

定義

與動態清零

該政策與清零政策不同,清零政策要求抑制或消除該病毒的任何社區傳播。動態清零介於共存與清零之間,接受與病毒暫時共存之事實,儘管無法被消滅但透過不同程度的手段,有效控制疫情的傳播鏈,最終達至社區清零目標。台北則自行創造「防疫滾動式修正」的名稱來描述[3]

共存「躺平」論

在中文語境中,共存與躺平(指不加以防範病毒)這些概念時常被共同提起[4][5][6],特別是在中國大陸「動態清零」時期的防疫觀點中,「躺平」與「共存」兩者基本等同並被捆綁使用[7][8][9]。清零派甚至給放開派起貶義綽號叫「躺匪」,諧音「唐飛」[10]。但「共存」不等於「躺平」,特別是放棄躺平與使用醫療量能積極共存的態度不同,使得實際上兩者差異很大。[11]

政策表現

在2022年,由於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染性增加但毒性降低、疫苗接種率提升等因素,2019冠狀病毒病死亡率已大幅下降,多個地區先後改用與病毒共存策略。[12]2022年1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將與新冠病毒共存。[13]

歐洲

丹麥2022年2月初宣佈月底將開始共存,為最早確定共存的國家,一度引起WHO警告「太早」[14],結束口罩令與防疫追蹤,但主要改由在醫療系統集中資源[15],表明與病毒共存的準備工作並不比清零少。

實施共存政策也會由於政策不充分而導致醫療系統的紊亂乃至崩潰,[16],比如英國在共存初期醫療系統負荷迅速加劇,有後續抗病毒藥物體系支持才再次穩定[17]

亞洲

新加坡有爭議的「主動進行共存」政策為例,該政策的實施背景為新加坡的高疫苗接種率,大約96%的民眾完整接種2劑疫苗、74%的民眾施打加強劑(第3或第4劑),且先前120萬人感染變種病毒而產生抗體。新加坡政府利用「居家康復」手段,發給每家每戶血氧監測儀,同時制定大量嚴格細則,遠距看診等配套系統,利用確診所建立的免疫力與人民信心[18],達成穩定過度至群體免疫社會[19],在2022年4月左右邁入共存式防疫[20]韓國等地的政府在制定類似政策時也將新加坡的經驗作為參考依據[21]。至於中國大陸,則於2022年12月7日新十條公布開始,以「快速過峰」方式,短時間讓大部分民眾感染並達成群體免疫。[22]

評論

北京方面以對龐大易感者基數造成公共衛生系統負荷過大的擔憂為由,一直反對與病毒共存的政策,堅持實行動態清零與採取疫區封鎖措施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衛健委主任馬曉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專家吳尊友、疫情應對專家組組長梁萬年等多次公開發聲反對與病毒共存[23][24][25][26]習近平多次發出指示必須堅持動態清零政策,反對與病毒共存,強調防控方針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27]

分析師普遍認為清零政策損害經濟,呼籲北京採用與病毒共存的政策[28][29]。有評論認為,因為習近平反對與病毒共存,強推清零政策造成的沉沒成本已經太高[30],故2022年中共二十大以前必須繼續清零是保住他順利打破限制再次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31][32],實際上是執行政治任務,將政治工作凌駕於科學之上。一些觀點認為,在奧密克戎變異株毒性減弱,病程相當於流感的情況下,「動態清零」政策已經與科學防疫背道而馳[33][34]高盛集團的研究報告認為,習近平的防疫政策在中共二十大後仍會持續,至少到2023年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召開,完成領導班子交接後才有轉變的可能[35]。不過2022年11月下旬爆發的反清零示威被指加快了中國大陸走向與病毒共存的步伐,至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新十條,中國大陸事實上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道路。

2022年5月10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博士等人表示其一直在與中國同事深入和詳細地討論這個問題,他們表示過渡到另一個戰略是非常重要的發展,因為對新冠的了解相對兩年前要深入很多,因此防疫向共存方面的政策改變,並考慮到病毒特性和未來預期,認為清零政策是不可持續的[36]。世衛組織緊急事務主任邁克·瑞安同日表示,實施任何管控措施需表現出對個人權利和人權的應有尊重,平衡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37][36]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譴責世衛組織對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的批評意見,並敦促世衛總幹事勿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38]

Remove ads

反對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田飛龍認為,清零與共存是東西方價值的差異,是國家的政治正確,指責香港因為「崇拜西方模式」無法與內地通關而拖後腿[39][40]
  • 2022年2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時任院長盧寵茂支持香港以中國內地的動態清零政策為目標,認為歐美國家採取「與病毒共存」做法只會導致病人死亡,聲稱「與病毒共存」等於「共赴黃泉」。[41]
  • 中國紀檢監察報》表示,新冠病毒零容忍政策彰顯站在人民立場的制度優勢。[42]
  • 人民日報》2022年4月7日發表評論文章承認,任何防控措施都會有一定的代價,但同直接共存相比,這些代價都是值得的。文中說,動態清零做法符合「中國國情」和科學規律,效果是好的,成本也是最小的。[43]
  •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法國外交官盧沙野認為,假如北京聽從西方建議採取共存,當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數量激增時,同一批人恐怕就會轉而指責政府不負責任、草菅人命。他們關心的不是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而是想看中國的笑話。[44]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