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同 (思想)

古中國哲學中的理想世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同中國古代思想,指人類最終可達到的理想世界,代表著人類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基本特徵即為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沒有差異,沒有戰爭。這種狀態稱為「世界大同」,此種世界又稱「大同世界」。儘管大同思想為中國思想,但一些宗教、西方的烏托邦和現代的社會主義地球村等這些概念思想也與大同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大同這一概念如今又加入了全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融合的思想。另外也強調了「平等機會」的重要性,如人皆生而平等等。孫中山等近現代中國政治家亦引用大同思想,與當時大量傳入中國西方思想結合。

起源

Thumb
臺北市市政大樓1樓大廳牆上的「禮運大同篇」張炳煌書法刻石。

大同概念出自《禮記·禮運》大同章(通常簡稱「禮運大同篇」),當中記載孔子與弟子言偃的對話中,提到假如社會能實踐「大」,便能達到在賢能之士領導下,人人講求信用、追求和睦,從而建立所有人互助互愛、不追求個人財富,並且竭力為大眾作出貢獻,社會因此不會出現陰謀詭計以及盜竊戰亂的理想世界。

相對而言,三代由於無法實踐「大道」,人人只為私利而紛爭不斷,社會只能達到「小康」的境界,由賢明君主以身作則,透過禮義約束人民來建立秩序。

發展過程

洪秀全曾在《天朝田畝制度》中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是對傳統社會中私有制度的一種批判與不滿。在土地制度方面,洪秀全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公有原則,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土地平分的具體方法:「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雜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醜田,好醜各一半。」[2]

康有為曾借孔子之名撰寫了《大同書》。

Thumb
孫中山手書《禮運大同篇》
Thumb
「天下為公」是孫中山重要政治理念之一。

孫中山經常以此為其政治理念:

  •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中華民國國歌》)
  • 「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中華民國國旗歌》)
  • 「我們要將來能夠治國平天下,便先要恢復民族主義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和平道德做基礎,去統一世界,成一個大同之治,這便是我們四萬萬人的大責任。」[3]
  • 「兩千多年以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張民權。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便是主張民權的大同世界。」[4]
  • 「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5]
  • 「我們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這樣的說法,人民對於國家不只是共產,一切事權都是要共的。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6]
  • 根據馮自由記述,「三民主義之民生主義,舊譯為社會主義SOCIALISM,總理在乙已民報出版以前初亦嘗用之。其後總理以此名未能包括已所發明之意義,乃別創民生主義一名以代之。在同盟會成立之前,嘗語人曰:余之主張為『大同主義』,在英語應名之曰COSMOPOLITAN,亦即『世界大同主義』。」[7]

毛澤東將來自西方的共產主義空想社會主義中國古典平均主義戰時平均主義相結合。在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後,毛澤東曾公開說「《大同書》所寫就是我們共產主義者要建立的理想社會」,而且指示中共中央宣傳部印了一本有關空想社會主義的資料,資料裡面包含《大同書》的內容[8]

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由「大同」思想發展出了共同富裕思想[9],指「全體社會成員都過上幸福、寬裕、美好的物質和文化生活」,被中共稱為是「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10]鄧小平提倡,「一部分有條件的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帶動和幫助落後的地區和人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11][12][13][14]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另見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