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世界司諾克巡迴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世界司諾克巡迴賽(英語:World Snooker Tour)是由世界職業撞球與司諾克協會(WPBSA)為其會員組織的司諾克巡迴賽,由世界司諾克有限公司管理包含世界司諾克巡迴賽名稱、商標、球員廣告在內的等一系列事務[1][2]。自2010年起,Matchroom體育實際控制世界司諾克有限公司51%的股權,WPBSA持股26%[3]。選手必須是協會會員,才能成為職業選手。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沿革
世界司諾克巡迴賽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當時WPBSA接手了職業司諾克的比賽。儘管在1971年時,司諾克巡迴賽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場賽事,但十年後就已經增長到接近20場。司諾克賽事進入現代,包括世界司諾克錦標賽的賽制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4][5]
1991–92賽季起,巡迴賽採用公開賽賽制,即任何選手均可報名參賽[6]。由於人數過度膨脹,1997–98賽季起又改為兩級別巡迴賽,其中高級別的Main Tour人數有限;而低級別的賽事曾命名為英國巡迴賽、挑戰巡迴賽,最終演變為今日的司諾克Q Tour[7]。
賽制
世界司諾克巡迴賽包括一系列的排名賽和邀請賽,前者計入世界排名積分而後者不計[8]。所有具備巡迴賽參賽資格的球員(詳見#參賽資格一節)理論上都有機會參加排名賽,而邀請賽通常具有參賽門檻(多為贊助商要求),只邀請少數優秀球員參加[9][10]。
排名賽通常有兩個階段,即資格賽和正賽,二者舉辦地點通常不同[8]。正賽通常在大型場館舉行,以便觀眾進場觀賽[11]。晉級正賽的選手獎金也更高[12][13] 。
歷史最為悠久的三項賽事被稱為司諾克三大賽,即英國錦標賽、世界錦標賽和大師賽,其他賽事大多在英國本土舉辦,近年來也逐漸向歐洲、中國和中東地區發展。
傳統上,球員們根據各自的世界排名列入賽事的不同輪次,而頂尖球員(通常為前16名)通常被列為種子選手,免於參加資格賽,而直接晉級正賽。但從2013–14賽季起,賽制改為「平行賽制」(flat format structure),即所有球員都要從第一輪打起。有些賽事也會為業餘球員頒發參賽外卡。[14]但英國錦標賽和世界錦標賽則保留原有的前16種子賽制,另外16個參賽名額由四輪資格賽決出[15][16]。
參賽資格
一名撞球運動員如果想參加世界司諾克巡迴賽,首先需要獲得職業資格(tour card)。當一個賽季結束時,世界排名靠前(通常是前64)的球員可獲得下賽季的職業資格,而部分表現不佳、世界排名靠後的球員會失去下賽季的職業資格(即降級),由次級賽事中的優秀球員取而代之。WPBSA及其分支組織旗下有多項次級賽事可供球員參加,以獲得職業資格。除因排名前64而獲得下一個賽季的職業資格,以下途徑獲得的職業資格時長均為下兩個賽季[a]。[17]
Q School是WPBSA旗下為業餘球員參加職業賽事而舉辦的資格賽,在上一個賽季結束後、下一個賽季開始前集中舉行。比賽為公開賽制,任何人均可繳費報名參加(含在上一個賽季剛剛降級的球員),有十幾個職業資格名額[18]。未能在Q School獲得職業資格的球員,將按照他們在Q School的表現列入替補名單,當職業賽事發生球員因故退賽時,名單上的業餘球員可依次替補參賽[19]。
Q Tour(舊稱英國巡迴賽、挑戰巡迴賽,2021年改為現名)是世界司諾克巡迴賽之外的次級巡迴賽,最早開始於1994–95賽季,期間多次停辦。目前Q Tour包含歐洲、中東、亞太、美洲和中國職業司諾克巡迴賽(2024年納入Q Tour)。歐洲排名最高和中國排名前二的球員可直接獲得職業資格,此外還有24名球員分為三個小組參加全賽季後賽,決出三個職業名額。[20][21]
自2014–15賽季,官方頒發特邀外卡給球員,這些外卡球員通常是歷史上功勳卓著的元老球員,比如史蒂夫·戴維斯、史蒂芬·亨得利、詹姆斯·瓦塔納、吉米·懷特、傅家俊和肯·達赫蒂,一名外卡球員如果在賽季結束後進入前64名,將獲得完全的職業資格。[22]
單賽季排名前4的已降級球員[b],可重新獲得職業資格[c];受WPBSA承認的、世界和洲際範圍內業餘比賽的冠軍,可獲得職業資格;世界女子司諾克錦標賽冠軍和世界女子司諾克排名第一(如二者已獲得資格,則按排名遞補)可獲得職業資格。[23]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