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東亞同文書院大學
中国上海教育机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東亞同文書院大學(日語:東亜同文書院大学),原為東亞同文書院,是日本東亞同文會於1901年在中國上海開辦的一所私立教育機構,以培養對中國情勢熟悉的日本人才。1939年升格為東亞同文書院大學,1945年日本戰敗後被國民政府接管關閉。[1]

日本愛知縣豐橋市的愛知大學,係於1946年5月在同文書院末代校長本間喜一(後任最高法院事務總長)呼籲下,由原東亞同文書院眾多教職員、學生集結一起重建的[2]。
Remove ads
歷史
東亞同文書院得名於日本1898年的亞洲主義組織東亞同文會。1899年12月,兩江總督劉坤一與東亞同文會協商決定,在1900年5月成立南京同文書院,以培養對中國情勢熟悉的日本現代化人才。由於義和團運動影響,在劉坤一建議下於1900年8月遷址上海退省路。1901年5月,改稱東亞同文書院在高昌廟桂墅里開校,1913年因戰亂被燒毀。1913年10月,遷址上海虹口赫司克爾路33號。[3]
1917年4月22日,徐家匯虹橋路433弄的新校舍建築完成。1918年開始招收中國學生。1921年升格為日本外務省直屬專門學校。1934年,停止招收中國學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上海市警察局於9月15日接收了徐家匯虹橋路校舍,10月校舍因淞滬會戰燒毀。1938年4月起,書院借用交通大學海格路(現華山路)校區作為校舍[4][5],1939年1月,經日本國會同意,書院升格為東亞同文書院大學。1945年9月15日,國民政府教育部京滬特派員辦公處進駐交通大學徐家匯校舍,接收並關閉了東亞同文書院大學。[6]
Remove ads
歷任院長
附屬機構
1918年10月,支那研究部成立[7],旨在研究有關中國的各種問題。1942年更名為東亞研究部。
支那研究部內設有華語研究會以及統計研究室。
- 該刊為支那研究部的機關刊物,主要發布支那研究部的研究成果。
- 隨著支那研究部更名為東亞研究部,刊名也相應更改。
- 該刊是支那研究部內的華語研究會的機關刊物。除了會員的研究成果外,還刊載了東亞同文書院的漢語考試題目和標準答案,是一本可以用來學習漢語的雜誌。
1923年11月在虹橋路校舍內建成,是一座兩層混凝土磚砌建築,占地137坪。一樓設有診室、藥房、外科室、顯微鏡室、牙科室和患者等候室,二樓則有病房和護士等候室。1937年,建築發生火災,毀損嚴重。
虹橋路校舍圖書館於1923年11月建成,是一座兩層混凝土磚砌建築,占地114坪。一樓設有支那研究部和教授研究室,二樓則有閱覽室和事務室。此外還有一座三層的書庫,收藏書籍超過10萬冊。1937年發生火災,館藏損失嚴重。
1937年至1938年期間,學校設立了復興圖書委員會,籌集了復興資金,並接受了滿鐵圖書館等機構的圖書捐贈,總計收藏了65,000冊圖書。1945年,該圖書館被中華民國接收。
1932年設立,旨在收集、展示中國的民俗資料,並向公眾開放。物産館位於中華學生部校舍。1937年發生火災,物產館遭到毀壞。
1934年在虹橋路校舍內成立,靖亞神社以近衛篤麿、荒尾精、根津一等人為主神,並且還供奉了在中國活動期間死亡的日清貿易研究所和南京同文書院等相關人士以及校友。1937年虹橋路校舍發生火災後,靖亞神社遷至海格路校舍,並於1949年在日本埼玉縣的東光書院內重建。
教育
1902年,外務省要求根津一院長進行一項調查,主題為俄羅斯帝國在中國西北地區的滲透。1907年以後,畢業生開始進行「支那調查旅行」,也被稱為「大旅行」。學生們分成許多小組,通常一個小組由5-6名學生組成,這些學生進行為期2至3個月的夏季旅行,他們主要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活動。1915年至1921年間出版的支那省別全誌就是在學生收集的信息的基礎上完成的。1918年支那研究部成立後,大旅行變得更加有組織化。然而後來日本軍方有時會要求學生提供情報,這導致了中國方面懷疑參加大旅行的學生可能是間諜。截至1945年,東亞同文書院共有五千餘名學生先後參與調査旅行,旅行線路達700餘條[9]
施設
- 位於正法寺
- 2年生校舎
- 位於本経寺
- 使用舊英美煙公司的建築。

- 由桑野藤三郎設計,最初竣工時占地約33,000平方米,位於虹橋路北側。校園包括主樓、教室樓、農工科研究實驗室、南寮、北寮、食堂、學生俱樂部、浴場、醫務室等設施。校園的南側還有教職員工住宅3棟和俱樂部1棟。隨後校方購買了周邊土地進行擴建,增設了運動場、中華學生部、圖書館等。
-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的影響下,這座校舍被中國接管,並於同年11月3日至9日遭到中國軍隊放火焚毀。
- 虹橋路校舍被中國接收後,校舍暫時搬遷至舊長崎女子師範學校內。
- 位於上海交通大學校舍內。
- 位於滬江大學校舍內,後來被海軍接管,大學附屬專業部校舎搬遷至海格路臨時校舍。
1923年11月竣工,是一個磚砌的兩層樓房,占地面積約154坪。一樓有咖啡廳、娛樂室、社交室、接待室、理髮室和暗室,二樓是活動大廳。1937年該建築被焚毀。
東亞同文書院實行全寮制(全部寄宿制)。
- 南寮
- 這個寮舍(學生宿舍)是一個木製的兩層樓房,有18個房間(似乎由兩棟樓組成,其中一棟有9個房間),一樓是自習室,二樓是寢室。1913年被燒毀。
- 北寮
- 這個寮舍是一個木製的兩層樓房,有12個房間,一樓是自習室,二樓是寢室。1913年被燒毀。
- 東寮
- 這個寮舍建於1903年,是一個木製的兩層樓房,有14個房間,一樓是自習室,二樓是寢室。當時的東亞同文書院是一所3年制的學校,由於南寮和北寮只能容納大約200名學生,所以為了迎接新生而新建了這個寮舍。1913年被燒毀。
- 南寮
- 北寮
- 南寮和北寮是1917年虹橋路校舎竣工時建造的。每個寮舍有40個房間,一樓有自習室,二樓是寢室。1937年被燒毀。
- 日本學生寮(新寮)
- 這個寮舍建於1919年。1937年被燒毀。
- 西寮
- 新寮
- 1925年,校方建造了西寮和新寮。1937年被燒毀。
- 靖亞寮
- 這個寮舍建於1935年。1937年被燒毀。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