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突尼西亞關係
双边关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突尼西亞關係(阿拉伯語:العلاقات الصينية التونسية),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突尼西亞、以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突尼西亞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64年1月和突尼西亞建交,目前被認為是突尼西亞在亞洲的主要經貿夥伴。
歷史
南宋書籍《諸蕃志》提及了一個名為「毗喏耶」的國家,又介紹了當地的特產[2]:115;根據宋朝史籍的記載,有來自「毗喏耶」的商人在中國出售香辛料[3]。有些學者指,「毗喏耶」位於今突尼西亞至利比亞一帶[4];也有學者認為,這個「毗喏耶」位於今利比亞、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的沿海地區[2]:115。

突尼西亞曾是法國的保護地,於1956年3月20日正式獨立[5];在此之前,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曾在1955年舉行的萬隆會議上發言,對突尼西亞人爭取自決和獨立表示支持[6]:292。突尼西亞立國後,周恩來在同年4月4日致電突尼西亞王國的首相,熱烈祝賀突尼西亞獨立[6]:292;其後,突尼西亞方面邀請周恩來訪問當地[7]:9。布爾吉巴和周恩來舉行會談,雙方出現意見分歧;布爾吉巴又在歡迎周恩來的宴會上對後者的主張表示疑問和不安,周恩來承認兩國的觀點不會總是一致,但希望突尼西亞繼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接觸、交流,以加深了解[7]:9。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突尼西亞在1964年1月建交,但當地的突尼西亞政府親近美國,故該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較為平淡[7]:67。在1964年末至1965年上半年,突尼西亞的領導人曾表示支持「兩個中國」的主張,批評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指責中國實際上不支持國與國和平共處;此外,文化大革命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突尼西亞使館有工作人員採取流於硬銷的宣傳手法,令突尼西亞方面不滿,更有政府高層發表反華言論[7]:67。在這些事件的影響下,中華人民共和國關閉在突尼西亞的大使館[8]。
1970年代,不少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而突尼西亞的政局也發生變化;加上茅利塔尼亞的斡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突尼西亞的雙邊關係終於正常化,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重開駐突尼西亞的大使館[6]:159。對於中國代表權爭議,突尼西亞曾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中國」的名義在聯合國佔有一席,而中華民國則以「台灣」的名義保留聯合國席位[9]:83;突尼西亞其後對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投贊成票,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的聯合國席位[6]:170。
2017年2月16日,突尼西亞單方面允許中國公民持普通護照免簽證入境突尼西亞90天,目前突尼西亞公民前往中國仍需提前辦理簽證。[10]
2024年5月31日,兩國宣佈建立中突戰略夥伴關係。[11]
經貿關係
中國大陸在2012年出口了12.8億美元到突尼西亞,貨物包括機械設備、紡織品、金屬製品等[12];突尼西亞則在同年出口了1.69億到中國大陸,貨物有紡織品、化工產品等[13]。中華人民共和國被認為是突尼西亞在亞洲的主要經貿夥伴[14]。
2015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突尼西亞簽訂協議,決定成立「中突自由貿易區」,希望能促進兩國之間的經貿關係、以及「一帶一路」經濟戰略的發展;分析指,此舉令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透過突尼西亞,進入歐盟自由貿易區[15]。
文化關係
2009年,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國家漢辦聯同突尼西亞的相關單位,在當地開辦「廣播孔子課堂」,是首個設於阿拉伯國家的同類機構[16];該孔子課堂曾在突尼西亞舉辦「中國文化日」,活動有中國剪紙教學、電影放映等,希望能向突尼西亞青年展示中華文化[17]。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突尼西亞曾向對方的部分學生提供獎學金,並互相交換留學生,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有派遣中文教師到突尼西亞;突尼西亞高等語言學院已開設漢語本科教育,而漢語也是當地部分中學的選修科目[18]。
援助
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援突尼西亞興建的項目有水利設施、太陽能照明示範、海蝦養殖中心等,也有突尼西亞國家檔案館等文化項目[19]。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有派遣醫療隊到突尼西亞,醫療隊曾到當地的建築工地,為工地的中國工人和突尼西亞本地人進行義診,提供推拿按摩等治療[20],中國已派遣了21批醫療隊,共有900多名醫生前往突尼西亞提供醫療援助[19]。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