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萬歲劇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萬歲劇團,簡稱中萬,原名怒潮劇社,近代中國的一個話劇團。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陪都重慶出演了大量話劇作品,與中華劇藝社、中電劇社、中國藝術劇社、中央青年劇社並稱大後方「五大劇團」。
歷史
怒潮劇社於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在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創建,命名源自黃埔軍校校歌《怒潮澎湃》[1]:281。怒潮劇社成立之初,隸屬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訓處;1932年春,奉命調到江西南昌,歸南昌行營政訓處管理。南昌時期,怒潮劇社的劇作家有向培良、邵惟、左明等,主要演員有凌蘿、英茵、郝恩星(呂班)、劉尚文(沙蒙)、王逸(王一)、嚴斐[2]等[3],其中左明、呂班、沙蒙等人均為受中國共產黨組織委派加入劇社的[4]。該劇社在南昌先後演出有《志士沙場死》《蠢貨》《韋菲君》《車夫之家》《油漆未乾》以及五四運動後著名的獨幕劇《屏風後》等,也演過進行反共宣傳的《生路》《誰是我們的仇敵》等劇目[3]。1934年,南昌行營政訓處電影股以怒潮劇社演員為班底,完成反共劇情片《光明》的拍攝[5]:89。
1933年底,黎錦光受怒潮劇社社長羅海沙委託回上海招收樂隊人員,王人藝、張貞黻、嚴勵、姜濤等人隨黎錦光到了南京,歸政訓處管理;後被派往南昌,成立怒潮劇社管弦樂隊[6]。僅幾個月後,樂隊成員便離開南昌返回了上海。[7]
1937年,以原南昌行營政訓處電影股為基礎在武漢成立中國電影製片廠,怒潮劇社改由中國電影製片廠管理。1938年,由於侵華日軍迫近武漢,怒潮劇社隨中國電影製片廠遷至重慶[8]。到達重慶時,中制廠已具有大量優秀的編劇、導演和演員,對怒潮劇社的演出均傾力以赴。怒潮劇社在渝的首次演出時集體創作的《為自由和平而戰》,由王為一導演;第二次演出為《中國萬歲》,也是集體創作,應雲衛導演,在重慶國泰劇院首演十天,場場滿座,休息一周後重演,仍是場場滿座,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時任政治部部長陳誠觀看該劇後決定大幅提高劇團的經費。1940年4月,怒潮劇社正式改名為「中國萬歲劇團」,簡稱「中萬」,由於是中國電影製片廠的演員劇團,因此又稱為「中制劇團」[9]:330,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兼任中萬團長,中制廠長鄭用之任副團長[1]:280-281。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國共摩擦漸趨表面化,政治部改由張治中擔任部長。1942年,鄭用之則被張治中安排到美國好萊塢考察,吳樹勛接任中制廠長及中萬團長[1]:282-284,吳樹勛是由胡宗南推薦給張治中的,曾任西安警備司令部參謀長。1945年,蔡勁軍接替吳樹勛出任中制廠長及中萬團長。
1947年8月,向培良任中國萬歲劇團團長。1948年6月,向培良辭掉團長職務返回老家湖南[10]。
1979年11月1日,原團長鄭用之、吳樹勛,副團長潘直庵,團員王玨、房勉水、王豪、田琛、吳家驤,編劇王紹清、唐紹華、李曼瑰、王夢鷗、王平陵等中國萬歲劇團遷台人員在臺灣組織復團。1995年10月25日,為慶祝台灣光復五十週年,在台灣省政府的支持下,中國萬歲劇團演出三幕10場大型現代劇《疼惜台灣 子孫萬代》[11]:163。
Remove ads
作品
以下根據《中外電影永遠的巨星》等資料整理了中國萬歲劇團出演的部分話劇作品[12]。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