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前各地的分散组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是指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前,中國共產黨在各地建立的地方組織[1]。在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推動下,於1920年8月至1921年7月在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各建立共產黨小組[a],另有旅法旅日小組[2]。1921年7月,除旅法小組外的7個小組成員代表[a],在中共一大上正式組建中國共產黨。

歷史

Thumb
1920年,李大釗格里戈里·維經斯基面談。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列強勢力陸續侵入中國,使得社會結構從發生改變,陸續發生太平天國運動以及辛亥革命。與此同時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使得中國出現工人並且不斷成長,到了1919年時人數已經達到200萬人左右。1919年3月共產國際蘇俄成立,通過了《共產國際行動綱領》、《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提綱》、布哈林起草的《共產國際行動綱領》和托洛茨基起草的《共產國際致全世界無產者宣言》,鼓勵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3]。中國共產黨的想法最早起源自1919年五四運動以及所引起的新文化運動,當時許多改進中國社會的主張引起許多討論,而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等激進意識形態也被中國知識分子引入,並且和工人運動開始結合[4]。不過早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後,有關共產主義或者社會主義的思想在中國成為熱門。其中許多主張共產主義可以改善中國社會的學者在新文化運動期間,於中國各地建立起共產主義研究小組[5]。與此同時,李大釗則成為首位公開支持列寧主義世界革命的中國知識分子[6]。1919年3月俄國第三國際宣告成立,鼓勵全世界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進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7]。到了隔年,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領導的第三國際成立共產國際遠東局

1919年,俄共(布)決定在東亞發動民眾鬥爭。[8]1920年初,李大釗和陳獨秀等人開始有關於建立共產黨討論。1920年4月,共產國際遠東局派遣維經斯基(化名吳廷康)、季托夫、謝列布里亞科夫、庫茲涅佐娃、楊明齋(翻譯)五人作為代表前往觀察中國狀況,計畫在上海建立第三國際東亞書記處並且在中國組建共產黨。吳廷康隨後在翻譯楊明齋陪同下先是前往北京與李大釗會面,之後則到訪上海和陳獨秀共同商討建黨問題。同年5月開始,陳獨秀邀請李漢俊李達俞秀松等共產主義支持者共同商討建黨事宜。7月,在華俄共黨員開會,認為應盡快成立中國共產黨。[9]同年8月,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人在上海組織成立了中國共產黨,並且推選陳獨秀為書記,後來這在上海組建的首個中國共產黨組織被稱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中國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1920年夏,李漢俊寫信給董必武、張國恩,要他們在武漢籌建共產黨的組織。除董必武、陳潭秋等人商談建立黨組織外,陳獨秀亦委派劉伯垂從上海抵達武漢。他與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張國恩、鄭凱卿等人多次商議,取得共識[10]。1920年8月,在武昌董必武、張國恩的寓所,劉伯垂董必武、包惠僧、陳潭秋張國恩鄭凱卿趙子健7人召開會議,正式成立武漢共產主義小組,包惠僧為支部書記[10]

1920年10月,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並且由李大釗擔任負責人。而在早期組織建立後,包括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范鴻劼張太雷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員先後加入。[11]

儘管李大釗和陳獨秀就是否要在中華民國政壇從事政治改革之論點有所差異[12],然而兩人都把俄國十月革命作為開創性的行動,認為它預示著許多被壓迫的國家即將進入新的時代[12]。1920年秋季,施存統週佛海等人在日本東京建立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由施存統為負責人。同年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人在長沙市新民學會骨幹為核心,秘密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1920年年底至1921年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人則在濟南市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與無政府主義者組織的共產黨決裂後,1921年春季陳獨秀聯合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人重新組建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並且先後由陳獨秀和譚平山擔任書記。同一年張申府周恩來趙世炎劉清揚等人在法國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學生組成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並以張申府為負責人。這些早期組建後來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並未統一名稱,其名稱包括有「共產黨」、「共產黨支部」或者是「共產黨小組」,後來則被通稱為「共產主義小組」或「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這些在各地成立的共產主義小組最早參考了列寧所提出的先鋒主義運作[13],並且被蔡和森等學術界視為中國共產黨的雛形[14]

這些共產主義工作小組成員有組織且有計劃地擴大有關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並且批判各類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同時還在各個地方還發起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工人刊物、開辦工人學校,並且領導工人成立工會以發動工人運動,這些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工人運動的結合。其中在1920年9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把《新青年》雜誌改為自身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在中國各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的《共產黨》月刊。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以及發行多份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小冊子。各地共產主義小組也積極創辦了以工人為主要讀者的通俗刊物,藉此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這包括有上海市發行的《勞動界》,北京市發行的《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市發行的《濟南勞動月刊》、廣州市發行的《勞動者》等。各地共產主義小組以此為基礎積極深入工人群眾,進而舉辦工人夜校和建立工會組織,同時還在各地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

Remove ads

成員

根據《中國共産黨早期組織及其成員研究》,中共一大召開時,早期黨組織共有58名成員,分別上海共産黨早期組織成員爲14人、北京黨的早期組織成員爲16人、長沙成員爲6人、武漢成員爲8人、濟南爲3人、廣州爲4人、旅法爲5人、旅日爲2人。[15][16]

更多資訊 姓名, 黨組織 ...
Remove ads

「共產主義小組」之名

這個八個小組的名稱並不統一,有多種稱謂[2]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已正式使用共產黨的名稱,北京稱共產黨小組,後改稱北京共產黨支部,湖北稱共產黨武漢支部,廣州最初名為共產黨,當時還有無政府主義者,後無政府主義者退出,組織更名為廣州共產黨[19][1]。1926年,蘇聯人葛薩廖夫在《中國共產黨簡史》一書中,第一次使用「共產主義小組」這一名稱[2]。1936年6月7日[1],中共一大代表陳潭秋在中文版[2]《共產國際》雜誌發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回憶》一文,文章中使用了這一名稱。或認為因陳潭秋的使用,使這一名稱在此後得到傳播。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的相關組織則使用「共產黨小組織」的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共產主義小組」一稱被廣泛傳播[1]。同時,某些小組的組織性並不完備。如日本小組,僅施存統周佛海二人。長沙共產主義小組亦僅毛澤東何叔衡二人。毛澤東逝世後的1980年代開始[20],中國學界對長沙小組是否存在有對立觀點[21]

備註

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