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國民黨河北省黨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國民黨河北省黨部中國國民黨河北省的省級組織。在南京國民政府於1928年將直隸省改名為河北省前,稱為中國國民黨直隸省黨部

歷史

更多資訊 1933–1946 ...

背景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展開聯俄容共,國民黨仿照蘇俄體制進行黨國制改造。國民黨一大中,直隸省代表6人,包括韓麟符、於蘭渚、陳靜湖、王法勤、於樹德、李永聲,其中王法勤於樹德李永聲為孫文指派 的代表,於樹德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宣言審查委員,韓麟符被 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展後,直隸省國民黨員開始著手建立省黨部。根據中共三大關於同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決定,1924年2月,以李大釗為主要領導人的中共北京區委指派於方舟(中共天津市委的創始人)、江浩、李錫九在天津英租界幫助國民黨建立國民黨直隸省臨時黨部(國民黨北京執行部成立後改為正式黨部)。同時,也成立了天津市黨部。1924年4月,成立國民黨直隸省臨時執行委員會,其主要工作是宣傳黨義和吸收黨員。臨時執行委員會設有執行委員、候補委員、常務部長、組織部長、青年部長、農工部長、婦女部長,其中執行委員由江浩、王貞 行等九人擔任,宣傳部長為於方舟,婦女部長為鄧穎超

1924年5月到1926年5月,中共北京區委派遣共產黨跨黨黨員到直隸省各地,幫助國民黨先後在保定、唐山、樂亭、容城、玉田、蠡縣、磁縣、滄縣等地建立了以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跨黨黨員為骨幹的53個國民黨縣(市)黨部,60個區黨部,244個區分部,共有國民黨黨員5300多人[1][2]

1924年底,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邀請孫文從廣東北上到北京商討國事。12月4日,孫文由日本轉赴天津,在孫抵津之前,直隸省臨時黨部召開籌備會,安排人員負責籌備孫文北上之各項事宜,並「欲作一大規模之宣傳,俾中山先生之主張深印於津埠市民腦中」。臨時省黨部參與組織了天津市民「歡迎孫中山先生大會」,大會在報紙發布籌備啟事,「關於歡迎手續本會已經籌備妥當,有欲加入歡迎者請函知英界 義慶里四十號中國國民黨直隸省黨部或到會接洽亦可」。12月1日,於方舟主持召開國民黨天津市黨部黨員大會,將市黨部全體黨員分為維持隊和宣傳隊。宣傳隊負責散發傳單,在天津各條馬路上進行演說。兩個大隊由各自分為若干小組,設有隊長和組長。孫文在津期間,由共產黨主持的國民黨省黨部進行了大規模的革命宣傳活動,組織宣傳大隊到處宣講,宣講的主題有《國民黨與中國及全國人民》、《國民革命之步驟》、《中國之現狀》、《孫中 山對時局的主張》、《為什麼歡迎孫中山》等[3]

由於對聯俄容共與中共的活動抱有戒備,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檢查了國民黨直隸省黨部,查抄了數千個歡迎孫文的旗幟和若干印刷品,並指名傳訊韓麟符於方舟等中共跨黨黨員及臨時省黨部要人。對此,臨時省黨部發表宣言抗議,表示「中國變亂的總因即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自鴉片戰爭以來所簽訂的歷次不平等條約」,表示「中國國民黨是代表全民眾利益而奮鬥的政黨」,總理孫文為「手創共和國民革命之領袖」[3]

1925年3月,孫文在北京因病離世。孫文死後,國民黨直隸省黨部立刻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當日即由「宣傳股派員,赴各宣講所,講演孫中山主義」,同時由 省黨部和市黨部印數萬份傳單來宣傳「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國民黨直隸省黨部進行了大規模的悼念活動,並撰寫輓聯:「同居在慘雲愁雨世界中,與弱小民族共申悲悼;齊集到青年白日旗幟下,向帝國主義聯合進攻」。此外,國民黨直隸省黨部向天津人民發布「泣告書」,稱其為「中華民國的慈父」、「首創民國的元勛」、「國民革命的先驅」、「為民眾利益奮鬥畢生的勇將」。

Remove ads

建立

1925年6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國民黨直隸省全省第一次代表大會。1925年12月,國民黨中央派張繼、李東園、張星舟、王仲年為直隸省黨務籌備委員,他們於1926年3月在天津建立了國民黨直隸省黨部籌備委員會,委員有王法勤、於樹德、江浩、李永聲、於方舟、韓麟符、李希逸、葉善之。同月,召開了國民黨直隸省第二次全省代表大會,到會的各縣代表共百餘人,會期3天,大會正式選舉產生了中國國民黨直隸省黨部,選出執行委員 9 人,其中江浩、李錫九、於方舟為常務委員,下設財務(王積衡)、組織(於方舟)、宣傳(李希逸)、工商(呂職人)、青年(翟少痴)、農民(葉善之)、婦女(江韻清)等委員[4]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清黨事變,捕殺國民黨內的中共跨黨分子和親共人士,建立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春,國民黨中央派人籌備直隸省黨部,但南京政府當時並無法統治直隸,同時直隸省黨組織派系林立,黨務紛雜。6月,晉系閻錫山通電易幟,投靠南京國民政府,除五色旗,改懸青天白日紅旗,晉軍對張作霖奉軍作戰,並向奉軍掌控的直隸出兵,逐漸掌握直隸省政治。7月,更名為直隸臨時執行委員會,其主要工作仍是清黨。

在中共八七會議上,確定了建立「工農民主政權」的方針,但仍提出組織工農暴動於「革命的左派國民黨旗幟」之下。1927年9月19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會議根據形勢的變化通過決議,放棄「左派國民黨」的旗幟。中共中央又於12月31日發出通告,要求共產黨員一律退出國民黨,退出國民黨軍隊中的政治工作,號召「武裝反抗國民黨」。在直隸地區,有些地方組織儘管接到了上級黨組織「退出國民黨」 的通知,但因為國民黨在當地的基層組織均系共產黨所建立,由共產黨員和國民黨親共左派掌握,進行國民黨員登記以後更有利於公開活動,所以有些跨黨的中共黨員進行了國民黨組織登記,沒有及時退出國民黨。由於這種特殊的情況,直隸許多國民黨組織仍然被共產黨員所控制,出現了與南方情況截然相反的現象,國共兩黨組織之間尚未尖銳對立[5]

1928年2月4日,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通過了《整理各地黨務案》,宣布各級黨部一律暫行停止活動,聽候中央派人整理。各地黨員一律重新登記。5月15日,國民黨直隸省黨務指導委員會成立。指導委員有王宣、王南復、 賀翌新、張清源、劉瑤章、吳鑄人、卜哲民、劉繩武、於國禎共九人,其中賀翌新為秘書處常務委員,張清源為組織部長,劉瑤章為宣傳部長,吳鑄人為訓練部長,卜哲民為民眾訓練委員會委員。其主要工作是遵照國民黨第二屆四中全會之整理黨務方案,辦理黨員總登記[3]

1928年6月21日,南京政府改直隸省為河北省。國民黨直隸省黨務指導委員會隨之改為中國國民黨河北省黨務指導委員會,並發表宣言稱這次各級黨部整理黨務工作是因以往「黨籍混亂,黨基不固」,自國民黨改組以來,直隸省黨務即「為共產黨把持」,導致其「欺騙農工,誘惑青年」,強調了「清黨」的必要性[3]。清黨後重新組成的省黨部為順利在全省開展黨務工作,從各縣市選派指導委員和指導員,在省黨部接受訓練後,回到各縣市建立黨組織。到1928年10月22日,「全省144個縣、市中有74個縣 建立了黨務指導委員會,9個縣建立黨務登記處,55個縣建立了黨務臨時登記處」。

1928年,國民黨開始籌劃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為鞏固蔣介石的個人統治地位,南京中央制定了三全大會代表由中央指派與圈定的辦法,隨之受到國民黨各派反蔣勢力的強烈反對。晉系控制的北方各省市黨部掀起了反蔣 「護黨」運動,河北省各級黨部亦參與其中。12月20日,國民黨中央常委會第188次會議決定調換北方各省市黨務指導委員,河北省黨務指導委員劉瑤章、ト哲民分別調充晉、綏,于國楨、劉繩武同時撤回,以王禮錫、李石曾、張繼、張蔭梧為國民黨河北省黨務指導委員會委員。

1929年3月8日至16日,國民黨河北省第三次全省代表大會在北平召開。會議選舉成立了國民黨河北省執行委員會,以王禮錫、王南復、王宣、吳鑄人、張清源、賀翊新、卜哲民、梁子青、李志伸為執行委員;以王養齋、劉耀西、姬智深、徐季吾、壽普暄為候補執行委員。下轄縣執行委員會52個、縣指導委員會33個、登記員辦事處48個。

1929年3月,黨務指導委員會改稱河北省黨務執行委員會。9月,國民黨以執委領導無方為由將執委解散,另成立河北省黨務整理委員會,其主要工作是「消滅小組織,解除糾紛,轉移破壞傾向以從事訓政建設」。

1930年,由閻錫山晉系、馮玉祥西北軍和新桂系發動的反蔣中原大戰爆發,晉系支持的河北省各級黨部亦公開反對蔣介石。同時,反蔣各派在北平成立北平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相抗衡。「對此,國民黨中央先後兩次派員整理河北黨務。」

到1930年11月,由於張學良東北軍出關挺蔣,北平國民政府瓦解。河北黨務工作轉為審查黨員,組織下級黨部及社會團體組織,籌備第四次全省代表大會,成立正式的中國國民黨河北省黨部

1932年,召開國民黨河北省第四次全省代表大會。10月,國民黨河北省執行委員會成立,執行委員為李嗣璁、李東園、陳訪先、詹朝陽、閻振熙、杜 松延、王玉賓,其中李嗣璁、李東園、陳訪先、詹朝陽為常務委員;杜松延為 書記長;王南復為組織科主任;賈毅為宣傳科主任;許惠東為民眾運動指導科 主任;胡夢華、王任民、馬愚忱、賀翌新、商震為監察委員。至此,國民黨河北省黨部受到中央黨部較強控制。

1935年6月,由於何梅協定,國民黨河北省黨部從北平撤退。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6月,國民黨中央恢復河北省黨部,派鹿鍾麟為主任委員,韓振聲等11人為委員,在河南洛陽召開第一次執委會議。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倒戈,解放軍和平進入北平,河北省國民黨黨部解體。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