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國民黨福建省黨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歷史
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展後,1924年4月,國民黨中央黨部派許卓然和江董琴二人至廈門籌備黨組織。在當時廈門仍處在臧致平、閩系海軍等統治勢力之下,國民黨無法公開活動,只能秘密發展。
1925年6月8日,黨員大會在廈門召開,福建省臨時執行委員會成立。1926年12月,北伐軍占領全閩。4日,國民黨中央代電取消福建省臨時執行委員會,另派丁超五籌備福建省黨部。12月22日,福建省黨部籌備處成立。
1927年1月10日,國民黨中央另派宋廷瑜、張裕光、張德鍾、李伯義、黎少達、丘河清、陳霖、黃素雲、陳肖梅等 9 人為整理福建黨務特派員,旋由籌備會議推為籌備員,共同籌備省黨部。
1927年4月3日,福建國民黨反共右派在福州發動「清黨」政變,清理中共跨黨黨員,是為福州「四三」事變。4月6日,方聲濤召開臨時政治會議,決定改組國民黨福建省部籌備處,任命黃展云為代理主任,並由「擁蔣護黨執行委員會」決定取締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組織的社團,如福州店員總工會、福州學生聯合會、福建青年社等[1]。
清黨發生後,原來的中共跨黨成員和國民黨左派紛紛被清理、捕殺或逃亡。福建省黨部籌備處的宣傳委員會主任馬式才、工人運動委員會主任李培桐逃走,黨務陷入被迫停頓。1927年6月,國民黨中央改派黃展雲、林壽昌、秦望山等9人為福建省黨部籌備委員,成立福建省黨部籌備委員會,並將原眾多機構精簡為秘書處、組織部與宣傳部三個部門。
1928 年春,國民黨第二屆第四次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整理全國黨務,命令各地各級黨部一律暫停活動。3月24日,福建省黨部籌備處辦理結束。同年10月22日福建省黨務指導委員會成立,歷經三屆委員會。
1930年1月6日,閩北民軍領袖盧興邦將省府委員兼省黨務指導委員陳乃元等6人從福州綁架到尤溪,是為「一六事變」。福建的黨務再次癱瘓。4月,國民黨中央改組福建省指委會,另派詹調元等5人為省指委,6月成立新的省黨務指委會,即為國民黨第二屆黨務指導委員會。
1933年11月,駐紮福建省的第十九路軍反對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1934年1月,蔣介石的中央軍攻占全省,1月25日,國民黨成立福建省黨務特派員辦事處 。2月, 任命CC系浙江人陳肇英為福建代表大會籌備專員, 並任命鄭祖蔭 、 李黎洲等10人為黨務設計專員, 林炳康 、 張策安 、李雄先後兼書記長 。3月21日,福建省代表大會籌備專員辦事處成立。通過對中央紅軍的 「圍剿 」 和對福建事變的鎮壓,國民黨勢力才大舉進入福建[2] 。
1936年3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撤銷福建省代表大會籌備專員辦事處,正式成立中國國民黨福建省黨部,陳肇英改為福建省黨部特派員,為福建黨務的最高領導者,李雄仍為書記長。省黨務特派員的主要任務是籌備召開全省代表大會,選舉正式的執行委員和監察委員,成立正式的省黨部。但是,召開全省代表大會的必要條件是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縣市黨部已正式成立。於是,陳肇英在福建大力整頓黨務,在全省進行黨員總調查,以厘定其黨籍;甄選「忠實的骨幹黨員」,並予以短期訓練。陳肇英採取集權的手段,為國民黨福建省黨務工作的發展奠定了基礎[3]。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當時全省黨員共計18000多人。1938年,國民黨臨全大會通過《改進黨務並調整黨政關係案》,改革各省黨部的組織制度,實行主任委員制,並且對各級黨部進行整理。陳肇英主持閩省黨務後,大力發展縣市黨部組織,到1938年黨員總報到時,全省64個縣市中,除被日軍占領的金門縣外,均已成立黨部。
因日軍進逼,1938年11月福建省黨部開始遷移到連城辦公,僅在福州設置留榕辦公處。因省政府遷到永安,因此又設置駐永安辦事處, 以鄭祖蔭為駐永安辦事處主任。在省黨部改制後,福建省地方黨務按國民黨中央指令將原分期分區督導制改為固定分區督導制,制定《中國國民黨福建省各區黨務督 (指)導專員辦事處組織規程》,將全省分為7個督導區,每區設一個辦事處,以鄭傑民、陳聯芬、朱宛鄰、李愛黃、曹挺光、張福濱、林一鵬等執委或科長為督導員, 負責督導所屬縣的黨務。每個辦事處配備秘書、幹事、助理幹事、錄事各一人,均由省執行委員會調用。督導專員以召集當地縣市黨部及區黨分部負責人談話、參加當地縣市黨部所召開之各種會議、約集當地黨員會談或作個別訪問、訪問各地機關團體及社會公正人士、調閱所需參考之文件表冊報章等項等作為督導方式,「督察並指導各縣市黨部一般工作之推進」,對各縣市黨部及工作人員進行考查、考核[2]。
1939年5月, 福建省黨部奉命改組為福建省執行委員會。中央任命陳肇英為主任委員,鄭祖蔭、 陳聯芬等11人為執行委員,李雄兼書記長。省執委會下設組織、社會、宣傳、總務四科。1939年《中國國民黨年鑑》中的《各省市黨部組織工作概況》中,在福建64縣中, 正式縣黨部數據空缺,黨員總數僅7569人。國民黨中央認為要加強縣及縣以下的黨務工作,「按縣為自治工作之中心,本黨既以訓練民眾入於自治之途為首要, 則黨務工作自亦不能不著重於縣,而主持各縣黨務之人選,更屬重要」。
隨著戰爭推展,福建省黨部組織機構及黨員人數迅速增加[4]。到1940年,新設三元、水吉縣,其縣黨部在當年籌備完成,金門縣黨部也重新建立。同年,福州設市獲行政院核准, 省黨部即成立福州市黨務籌備處,以任省黨部宣傳科長及黨務督導員的曹挺光為籌備主任,1941年,福州市黨部正式成立。至此,福建省所有縣市均成立黨部,省黨部所屬的縣市黨部共有66個(64個縣黨部,福州、廈門市黨部)。期間福州、閩侯、長樂、連江等縣市曾被日軍占領,但其黨部並未被摧毀,在日軍撤出後,其組織均迅速恢復。
1941年4月,國民黨五屆八中全會決定恢復省縣兩級黨部的選舉制度。但規定 「一省有過半數以上縣份已實行縣黨委選舉者,始可實行省執、監委員選舉」。陳肇英主持閩省黨務已有一定成效,各縣市黨部在1942年完成選舉者有永春等五十縣,1943年續辦選舉者有閩侯等14縣市,至1943年7月,除日軍控制的廈門金門兩縣市外,均已先後正式成立新一屆縣市黨部。
福建省黨部遷移到永安後,經國民黨中央批准,於1943年9月21日至25日在永安召開中國國民黨福建省第一次全省代表大會,會議通過《福建省政府施政報告審查意見》等一系列決議案,選舉李雄、李黎洲、梁龍光、黃堅、陳聯芬、黃澄淵、蟻碩、 陳永康、鄭傑民、賴文清、曹挺光為執行委員,張開璉、林希謙、丘漢平、林一鵬、 蘇儒善為候補委員,張福濱、林學淵、朱宛鄰、鄭祖蔭、高登艇為監察委員,邱峻、 應錫華為候補監委。中央任命李雄為主任委員,梁龍光兼書記長,蟻碩兼組訓處長, 曹挺光兼宣傳處長。1944年4月3日,第一屆執監委員會正式成立,各執監委員宣誓就職[5][6]。
1945年8月,福建省政府增設周寧、柘榮二縣,省黨部亦即派員籌組了兩縣的縣黨部,並成立相關機構。
戰後,1947年3月1-5日,中國國民黨福建省第二次全省代表大會在福州召開,劉建緒作施政報告,李雄作黨務報告,張福濱作監察工作報告,通過決議案85件,選舉李雄、陳聯芬等15人為執行委員,張福濱等7人為監察委員[5]。
1949年8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福州。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