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牆

描述信息壁垒的商业名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牆Chinese wall)是一個商業術語[1][2],意指資訊隔離牆[3],指在組織中建立資訊障礙以防止可能導致利益衝突溝通或交流。法律一般要求企業保護內部資訊並確保不發生不正當的交易。[4]在某些翻譯中,它也譯作「職能劃分制度」或「職能分管制度 」。[5]

詞源

該詞語起源自中國的長城[6]它在1929年華爾街股災後在股票市場流行,當時美國政府立法規定投資銀行經紀公司之間的資訊隔離,以限制目標企業分析與首次公開募股時成功願望之間的衝突。[7]政府並不禁止一家公司從事兩種業務,而是要求實現中國長城那樣的壁壘。

1980年就這一主題發表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律評論英語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以「The Chinese Wall Defense to Law-Firm Disqualification」為題目,繼續使用了該詞語。[8]

反對意見

在1988年的Peat, Marwick, Mitchell & Co.訴高等法院案中,主審法官Harry W. Low(美籍華人[9]撰寫了一份協同意見書,特別是為了「表達我對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這一短語的深刻反對」。他將這一術語稱為「應該強調放棄的法律漂浮物」,並將「道德牆」稱為更合適的選擇。他堅持認為「繼續使用該術語對許多華裔人士的民族認同不敏感」[10][11]

作為替代的詞語包括「screen」(屏障)[12]防火牆(firewall)、「cone of silence」和「ethical wall」(倫理牆)。「Screen」(屏障)或動詞「to screen」是美國律師協會執業行為示範規則英語ABA Model Rules of Professional Conduct的首選詞語。[13][14][15][16]

特定行業的使用

金融

新聞學

此詞語在新聞學中用於描述編輯與廣告之間的分離。

法律

電腦科學

電腦科學中,中國牆的概念被作業系統用於電腦安全,被美國聯邦法院用於防止侵犯著作權。在電腦安全方面,它涉及到作業系統的軟體穩定性。

逆向工程

一種名為「淨室設計」的判例法機制被用來避免在逆向工程專有軟體時侵犯著作權。

它涉及到以中國牆隔開的兩個獨立的工程組。其中一個組就硬體進行工作,以逆向工程了解原始演算法的必要條件,並且僅記錄其發現。另一組則僅基於該文件來撰寫代碼。在新代碼成功在硬體上執行之後,就可以逐漸對功能進行更多改進和開發。

這種方法將新代碼與舊代碼相隔離,使逆向工程不太可能被陪審團認為是一個衍生作品[17][18]

電腦安全

一種為資料的隱私英語Data privacy資料完整性提供的基本模型名為中國牆模型(Chinese Wall Model)或布魯爾-納什模型。它是一種約束利益衝突的成員對檔案讀/寫訪問資格的安全模型英語Computer security model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