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傳統織物工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傳統織物工藝
Remove ads

中國傳統織物工藝包括中國傳統的紡織織造刺繡染印工藝。通過這些工藝做出不同的織物,除有實用價值外,還富有觀賞價值。

Thumb
《蠶織圖》中的挽花織造工藝
Thumb
烏鎮藍印花布染坊

傳統織物分為:金縷紵絲等等。[1]織金、錦、羅、綾是最昂貴的織物,綾羅錦繡自古就是富人的象徵。時期,除齊紈、魯縞享有盛名外,[2]尚有吳綾、越羅、楚絹、蜀錦等名品。湯式《一枝花·贈美人》曰:「價重如齊紈魯縞,名高似蜀錦吳綾。」最古老最廉價的材料是麻葛。[3][4]

紡織

江西貴溪龍虎山崖墓中發掘的苧麻印花布,屬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是目前中國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苧麻印花布,其精細如絲綢。夏布是《韓非子》「冬日裘,夏日葛衣」里葛衣的材料,也是《禮記》中所說的「布」,即喪服祭服以及深衣的製作材料。古代夏布的規格以「升」表示,即在規定的布幅內每80根紗稱為1升,約為每毫米1.6根紗。7~9升的粗苧布供奴隸、罪犯穿用,也可作包裝布用;10~14升為一般平民穿用;15升以上細如絲綢,僅供貴族享用;最精細者達30升,供王公、貴族制帽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夏布為21~23升,經測定經密37.1根/厘米、緯密43.6根/厘米,平紋組織,布幅20厘米,重量僅43克/平米。夏布依其粗細程度曾有各種不同名稱,其中最細者可與絲綢媲美。苧麻纖維與棉花纖維相比較無法用現代化紡織機械加工,只能靠傳統手工技藝生產。繐,即蜀布。[5]蜀布用麻所織成,用於夏季,故稱夏布。早在漢代,就有「蜀布」記載,[6]其上品在唐代就已成為貢品。目前手工夏布主要產地在江西、湖南、重慶等地,幅寬同古制二尺二寸,與搗練圖中的織物幅寬一致。

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歷史悠久。餘杭地處杭嘉湖平原,周時種桑養蠶,已是重要的農耕生產,遍及家家戶戶。到了唐代開元年間,絲綿被列為貢賦。南宋《咸淳貢賦志》記載「錢塘、仁和、餘杭……九縣歲解綿以同功(宮)繭與出娥蠶非繅絲者涑為綿,今餘杭所出為佳」。羅,絲綢的一種,原產自杭州,所以也稱杭羅。據《正字通·系部》載:「織素為文者曰綺,光如鏡面有花卉狀者曰綾。」它是採用斜紋圖案或在其上加以提花,選上等桑蠶長絲交織而成,依花色品種分為素廣綾、花廣綾等。因產於吳地,故曰「吳綾」。[7]吳綾織有龍鳳、麒麟、天馬、辟邪等紋樣。[8]《新唐書·地理志》載:「明州餘姚郡……土貢:吳綾、交梭綾。」唐代的方丈綾和宋代的織綿,都被列為蘇州的貢品。貞元年間(78-805年)越州絲綢貢品有吳綾、異樣吳綾、花鼓歇紗、吳朱紗、寶花花紋羅、白編綾、交梭綾、十樣花紋綾、花紗、吳絹等數十種。湖州市雙林綾絹以輕如蟬翼、薄如晨霧、質地柔軟、色澤光亮著稱,被譽為「絲織工藝之花」。雙林綾絹系綾與絹的合稱,「花者為綾,素者為絹」。雙林綾絹的生產可追溯到三國(220—280)時期,當時湖州地屬東吳,有「吳綾蜀錦」的美稱。[9][10][11]花型有雲鶴、雙風、錦龍、帶子風、冰梅、竹菊、環花、繞枝花、古幣、壽團、龍風呈祥等。魏縣土織布是具有悠久的織造歷史、複雜的傳統工藝、天然的織造原料。魏縣傳統紡織技藝有搓花結、紡線、打線、染線、漿線、絡線、經線、印布、掏繒、闖杼、綁機、織布等12道工序。能織出各種條紋、方格、四頁繒布。繒有二頁繒、三頁繒、四頁繒三種。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香雲紗染整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明代永樂年間即開始生產並遠銷海外。

Remove ads

印染

Thumb
浙江蒼南縣宜山鎮八岱村夾纈百子紋樣

周禮》就規定有典絲染人從事印染。傳統染色的材料都是植物。[12]包括:紅花、烏梅、蘆木、蘇木、黃櫱、青礬、莧藍、槐花、棓子、楊梅皮、藍牙葉、蓮子殼、綠豆粉等等。[13]古典布料的染色遵從古制,體現了華夏陰陽五行信仰。有六象六色之說,青所以象東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黃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還有對應的間色:纁-黃赤色、紫-青赤色、紅-赤白色、綠-青黃色、縹-青白色。間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紫、緋、綠、青。
另外還有紺-深青揚赤色、緋-赤、絳-大赤、緹-丹黃、朱-深纁。

更多資訊 色彩, 染料 ...

最廉價普遍的是藍草制靛的藍印花布[14]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藥斑布」、「澆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最初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 藍印花布源於秦漢,興盛於唐宋時期,古時稱為藥斑布。[15]漢族的染印工藝稱作三纈,即蠟纈夾纈絞纈。纈是指系繒帛而後染之,使系處形成一定的花紋,起源自秦漢時代。[16][17]在織物上扎結以防染,稱為絞纈,今為「扎染」。胡三省《通鑑注》「纈,撮彩以線結之,而後染色;既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余則入染色矣。其色斑斕謂之纈。」唐明皇柳婕妤妹適趙氏,鏤版為雜花,打為夾纈。夾纈是用二木版雕刻同樣花紋,以絹布對摺夾入此二版,然後再雕空處染色,成為對稱的花紋。[18]纈版,又稱花版,將布曲折夾入多張花版,再灌入染料,可製成連續重複的纈紋。[19]晉代《搜神記》曰:「二女子,姿色甚美,著紫纈襦,青裙。」隋煬帝制五色夾纈花羅裙,以賜宮人及百僚母妻。[20]唐宋時期,「纈絹對花風袍,緋纈絹對花寬袖襖」極為流行。據《資治通鑑》記載,德宗貞元三年(787 年),大唐朝廷為了與党項互市,以繒交換牛,就大量以彩纈法染制了18萬匹繒。明代的織錦與刺繡興起以後,夾纈逐漸衰落,並被鹼印、拓印,刮漿防染法取代。

Remove ads

織繡

Thumb
天工開物的花機紡織圖
Thumb
明代雲錦
Thumb
綢緞上的刺繡
Thumb
宋代緙絲

中國古代服飾的織繡工藝通過蘇繡湘繡蜀繡漢繡粵繡以及蜀錦雲錦宋錦流傳至今。蜀錦是在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它以優質蠶絲織造。四川自古一直是錦繡工藝的產地,蜀錦蜀繡均是貢品,[21][22]古蜀錦「五星錦」、「連珠龍紋錦」分別在新疆尼雅精絕國王陵中和吐魯番阿斯塔拉226號墓發掘出來則是佐證。特別是「連珠龍紋錦」殘片的背面有墨筆行書題記:「雙流縣,景雲元年折調紬綾一匹,雙流縣八月官主薄,史渝」,為全國出土的絲織物中唯一記載出產地的古代絲織物,實屬罕見的絕世珍品。[23]宋人詩云「百尺雕堂懸蜀繡,珠簾外玉欄瑗瓊。」[24]宋代是蜀錦的鼎盛時期,有八答暈錦、盤錦、大窠獅子錦等12種,繼承了隋唐織錦而又有所發展。大百花孔雀錦、青綠如意牡丹錦、真紅穿花鳳錦等細色織錦對後世影響極大。[25]宋人贊曰:「青春才子金門貴,蜀錦袍新奪日鮮。」[26]因此成都享有錦城、錦官城的美譽。[27]從西漢到蜀漢,政府均設「錦官」,管理蜀錦生產和交易。經明末清初戰亂,成都"錦坊盡毀,花樣無存",流傳到清初的工藝只有天孫錦(或曰通海緞)一種。有天下樂錦、翠毛細錦、簇四雕花細錦、方勝宜男細錦、四答暈福壽全寶錦、環藤雙線錦、方勝練鵲錦、四合 如意天華錦等。《天水冰山錄》記嚴嵩家中收藏的宋錦計有大紅、沉香、蔥白、玉色種種。其中有三種織金錦,名目是:青織金仙鶴宋錦、青織金穿花鳳宋錦、青織金麒麟宋錦。宋錦圖案一度失傳,康熙年間有人從泰興季氏處購得宋裱《淳化閣貼》十秩,揭取其上宋裱織錦二十二種,轉售予蘇州機房模取花樣,並改進其工藝組織重新生產。宋錦,可分為重錦、細錦、匣錦、小錦四類。大錦有四五十種花樣,均為明清流傳下來的底本,如龜背龍紋、金線如意、雙桃如意、福壽全寶、梅蘭竹菊、定勝四方等。

明代雲錦鼎盛的時代,多用於朝衣。織錦圖案有團花、折枝、纏枝、幾何紋等。牛郎織女的神話則說織女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天帝憐她獨處,許她與河西牛郎成婚,婚後她中斷織錦,天帝聞知大怒,責令她仍回河東,與牛郎分離,只准夏曆每年七月初七夜相會一次。雲錦分庫錦庫緞妝花三種。庫錦,又稱織金銀,是在緞地上以金或銀線織出各種花紋,也有少數織物用兩至三種色彩絨並織,所以稱謂上有「兩色庫錦」和「彩花庫錦」之別;庫緞是在緞地上起本色花,花紋有明暗,通過不同經緯線交織根數和不同的疊壓,顯出花紋,明花浮於緞面,暗花平於緞面。妝花始於唐宋,又稱妝花緞,是在緞地上用各色絲線織出花紋,同時夾用金銀線,是織錦中最精美的一種。《金瓶梅》裡李嬌兒、孟玉樓、潘金蓮出門都穿著妝花錦繡衣服。[28]

更多資訊 染印織繡, 原料 ...
Remove ads

註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