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公學
中國最早的大學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公學是中國最早的大學(早期公學也有僅為大學預科或中學、但本例不在此列)之一,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創立於上海,同年4月10日正式開學,共招學生318人,分大學班、中學班、師範速成班、理化專修班。1951年,中國公學與正陽學院合併,改名為重慶財經學院,後併入四川財經學院(今西南財經大學)[1]。

1906年至1909年,胡適曾在這裏讀書,當時上海的學堂教學語言多是吳語上海話,中國公學是少有的官話學堂。1928年4月至1933年,胡適在這裡擔任校長。[2]
歷史
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公布《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則》,對留日學生嚴加限制,引起中國留日學生的強烈反對,東京八千名留日學生罷課抗議。12月8日晨,陳天華留下五千字絕命書,在東京大森跳海自殺;熊克武等三千餘同學退學回國。中國留日學生總會推舉劉棣英、朱劍、吳勛、王敬芳4人籌劃中國的「早稻田大學」。他們四人致書嚴復、馬相伯和曾鑄請求協助,又上書學部及各省學務,求將各省以充興學之經費。初期籌劃既定,3000餘留日學生即歸國。[3]
1905年12月21日抵達上海後,他們成立了留日學生總會。1905年12月31日,擬定自治規則。1906年1月10日,舉行第一次各省代表全體會舉定總會職員會議。 1月18日,各省代表第三次全體代表召開,選定第一次公學職員。經過決議,校名被定為中國公學,還起草了學校章程。[3]
1906年3月4日,中國公學行開校禮,中國公學正式成立。1906年4月,中國公學正式開學,設大學班、中學班、師範速成班、理化專修班。後因經費短缺,50名江蘇籍學生集體退學。學校創辦人、總會計姚宏業為喚起社會重視,投江自盡。後清廷撥給公地八百畝興建校舍,大清銀行藉助十萬銀元,浙、鄂、蜀、贛等省也予補助,1915年,已經當上河南焦作煤礦開採商福中公司的總經理的王敬芳從公司開礦利潤中每年拿出二萬元贊助中國公學[3],公學得以繼續開辦。由梁啓超任中國公學董事長。
1907年由北四川路遷入吳淞地區,地址為現在的永清路東、水產路南側。
1917年,因改良派與革命派兩股勢力內訌造成中國公學停辦。1919年,中國公學復校,設商科和中學,以王家襄為校長。1920年3月,梁啓超接掌中國公學。1921年張東蓀任教務長,公學遂成為研究系的陣地。
1922年秋,教育部批准中國公學升格為大學。1928年4月胡適任校長,設文理學院、社會科學院和預科。羅隆基曾在該校任教。1930年5月,胡適辭職,馬君武接任校長。1931年1月20日,教育部下令切實查辦馬君武「袒護反動、污衊本黨」。一·二八事變炮火影響。1932年8月校董事會決定停辦。
1933年,租賃臨時校舍復校,熊克武任校長,後國民政府教育部「勒令逐年結束,辦至原學生畢業為止」。
1937年,學校曾得到國民政府批准復校,並撥助資金,但因不久京滬淪陷,復校計劃未能實現[1]。1937年僅在重慶開設中學部。1940年,重慶中國公學(中學部),即中國公學附屬中學,停辦。
1949年春,中國公學董事會決定復校,選址在重慶市。先恢復了文、法、商學院,招生500餘人,4月6日,正式行課。1951年,中國公學和正陽學院合併,改名為重慶財經學院。1952年,重慶財經學院併入西南人民革命大學,組成財經系科,由三處代管。1953年,隨西南人民革命大學併入四川財經學院(今西南財經大學)。
Remove ads
教育教學[1]
學校初辦時,相當於大學預科,後陸續增加院系,成立大學部。設四個學院(分別是文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商學院、理工學院),共十五個系(分別是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歷史系、哲學系、會計系、新聞系、銀行系、工商管理系、法律系、政治經濟學系、社會系、數學系、地理系、化學系、土木工程系)。
1928年,因經費困難,學校壓縮規模,改為兩個學院(文理學院和社會科學院),七個系(商學系、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哲學系、數理學系、史學社會學系、政治經濟學系)。
校歌[1]
隔岸起飄風浪打吳淞
血涌半江紅白虹貫日中
多少少年英雄以學為光榮
鍛鍊身心胼胝手足擔天下之公[5]
校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