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國民黨湖北省黨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國民黨湖北省黨部
Remove ads

中國國民黨湖北省黨部,簡稱國民黨湖北省黨部湖北省黨部,是中國國民黨湖北省的省級黨部組織,於1925年7月21日正式成立,至1949年10月解放軍占領鄂西後停止運作。

快速預覽 中國國民黨湖北省黨部, 領袖 ...

歷史

更多資訊 1929–1931, 1935–1937 ...

背景

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決定共產黨員應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改組國民黨的方針。同年11月,中共三屆一中全會決定進一步促進國民黨改組,並指出由共產黨人出面創設包括湖北在內的國民黨地方組織。12月底,項英、劉伯垂、廖乾五等根據中共中央指示, 經國民黨同意成立了國民黨湖北省黨部籌備處和漢口特別市黨部籌備處。

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象徵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劉伯垂代表湖北國民黨組織,李立三、廖乾五代表漢口特別市國民黨組織參加了國民黨一大。

1月31日,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國民黨一屆一中全會)舉行,會中決定在當時仍屬北洋軍閥統治的上海北京漢口哈爾濱四川等地建立地方執行部作為國民黨中央的派出機構,其中以中央執行委員覃振、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張知本為漢口執行部籌備員,後增派候補中央執行委員、中國共產黨黨員林伯渠。不久,國民黨漢口執行部組成,負責湖北湖南江西地區的黨務[1][2]。同年3月,國民黨中央再派劉伯垂(亦為共產黨人)負責籌建湖北省臨時黨部。

1924年4月28日,國民黨湖北省臨時黨部秘密成立,董必武劉昌群劉光國許鴻張繼渠等共產黨跨黨黨員被選為委員,其中董必武當選為執行委員[1][2]。之後漢口執行部遭到湖北主政者直系蕭耀南破壞,劉伯垂亦被捕,董必武遂接手主導國民黨湖北黨務[3]。10月,國民黨總理孫文北上與段祺瑞等人共商國是,湖北省臨時黨部藉機向社會公開組織,積極開展活動[1]

隨著國民黨在湖北得到半公開的地位,共產黨通過其掌握的國民黨組織,以統戰組織形式開展起活動。1925年3月,孫文死後,臨時省黨部發起了悼念孫文逝世,要求「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的運動。上海五卅事件發生後,臨時省黨部迅即組織了「聲援五卅慘案指揮部」[4]

Remove ads

第一次國共合作與成立

1925年7月15日至20日,國民黨湖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國立武昌大學附屬小學秘密舉行,21日,中國國民黨湖北省黨部正式成立,下設省執行委員會和省監察委員會;其中省執行委員會設立秘書處(常務委員3人)、組織部、宣傳部、農民部、工人部、青年部、婦女部、農民運動委員會和宣傳委員會。大會選出9名正式執行委員、5名候補執行委員,其中共產黨員11人;董必武當選為正式執行委員和秘書處常務委員,繼續主持省黨部工作。這次大會發表了宣言,作出了《組織及紀律議決案》、《農民運動議決案》、《工人運動議決案》、《婦女運動議決案》、《青年運動議決案》等決議[4][1]

1925年底,國民黨內部反對國共合作的人員在上海另立黨中央,是為西山會議派居正廣濟縣人)等人指湖北省黨部「為共產黨所把持」,因此指定專人另外籌建西山派的湖北黨部。董必武在1926年1月的國民黨二大上提議開除居正的黨籍,維護中共領導的國民黨湖北省黨部的合法地位。這一提議為大會所通過。

國民黨二大後,1926年2月25日至26日,國民黨湖北省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武漢舉行,代表黨員2755人。這次大會在11名執行委員中,共產黨跨黨黨員占7名,7名候補委員均系共產黨員,7名監察委員和5名候補監委中,共產黨員分別占5名和2名。從第二次大會至第四次大會期間,董必武均以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的身份駐鄂指導工作[4]

1926年春,蔣介石與中共的矛盾在中山艦事件後凸顯。1926年3月24日,《楚光日報》創刊,以董必武為主辦人,名義上為湖北省黨部的機關報,事實上為共產黨人所把持。至當年10月國民革命軍北伐軍佔領武昌後,《楚光日報》移交國民黨漢口特別市黨部主辦[5]

1926年7月,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正式進行。在北伐戰爭醞釀期間,董必武代表省市黨部赴湖南長沙策動湘軍唐生智和駐湘鄂軍夏斗寅倒戈參加北伐。然後,赴廣州同國民黨中央黨政要人會商湖北地區迎接北伐問題。北伐軍攻占長沙後,7月13日和15日,國民黨湖北省第三次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政治報告決議案》、 《黨務報告決議案》、《致電歡迎北伐前敵將士》等決議,發表了宜言。這次大會對迎接北伐作了部署,會後,董必武、李漢俊率代表團前往長沙迎接北伐軍。同時,中共湖北區委在青山附近的江面上,召開了迎接北伐的黨員、幹部會議。此外,陳潭秋還在武昌秘密舉辦了北伐宣傳訓練班[4]

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武昌。下旬,國民黨湖北省黨部提出了《湖北目前最低限度政綱》21條。11月25日,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和漢口特別市黨部再共同創辦了《民國日報》,仍以董必武為主辦人,編輯方針係由瞿秋白蔡和森領導的中共中央宣傳部制定,報社員工共20餘人,其中多數為共產黨人,先後擔任主編的宛希儼高語罕沈雁冰等人亦皆為共產黨人;《民國日報》每日出版對開三大張,遇有革命紀念活動時,加出特刊[5][6]

1927年1月,國民黨湖北省第四次代表大會在武昌召開,各縣市182人、特別委員50人出席,代表黨員31990人。大會發表了《中國國民黨湖北省第四次代表大會告民眾書》,選舉了第三屆省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在省黨部中,董必武錢介磐何翼人為常務委員,錢介磐兼秘書長,陳衛東為組織部長,張朗軒為宣傳部長,周廷墉為工人部長,張國恩為農民部長,吳德峰為商民部長,鄧初民為青年部長,李哲時為婦女部長。根據董必武的建議,大會致電國民黨中央反對蔣介石改都南昌。2月,湖北省、漢口市國民黨黨部在武昌召開了國民黨員大會,1.5萬黨員出席,呼籲「打倒獨裁,提高黨權」以和蔣介石抗衡。

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在漢口南洋大樓召開,在親共國民黨左派宋慶齡鄧演達陳友仁何香凝等人的推動下,取得了對中共有利的形勢。在這次會議前,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召開了第15次常委會緊急會議,在董必武主持下通過了《湖北省懲治土豪劣紳暫行條例草案》、《湖北省審判土豪劣紳委員會暫行條例草案》。 會議期間,董必武將「懲治土豪劣紳」條例提交審議,並要求「從速頒布」。在毛澤東等的支持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批准了這個條例。由中共支持的階級鬥爭運動進一步在湖北各地展開。3月20日,武漢國民政府成立。3月下旬,中共湖北區委和國民黨湖北省黨部最後確定了湖北省政府的人選,使得湖北省政府在人員構成有利於中共開展活動。在此基礎上,湖北省政府於4月10日正式成立[4]

從清黨以後到新鄂系時期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清黨事變,開始捕殺國民黨內的中共跨黨成員,同時也導致國民黨政權的寧漢分裂。1927年5月,汪精衛支持下的武漢國民政府逐漸走向反對中共,開始攻擊、壓制中共領導的工農運動。陳蔭林前往黃岡,致函省黨部認為「反動派」對黃岡縣黨部和農協「故意中傷」。1927年6月,親共的湖北省黨部召開了第一次省縣市黨部聯席會議,制定了緊急措施。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武漢國民政府正式宣布「分共」,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隨之,國民黨湖北省黨部改組,武漢國民黨中央指派孔庚鄧初民李漢俊羅貢華郝繩祖詹大悲等為委員,成立湖北省黨部改組委員會,辦理改組各縣市黨部和民眾團體,清除共產黨跨黨分子的工作。此前由中共實質領導的湖北省總工會、湖北省農民協會、湖北省婦女協會先後被接收改組,不久均停止活動。11月,在桂唐戰爭中,李宗仁指揮桂軍的「西征軍」占領武漢,唐生智第四集團軍瓦解,湖北政治由新桂系掌控。

新桂系控制湖北省政以後,親新桂系的鄂籍將領胡宗鐸、陶鈞成為掌權者,形成「新鄂系」,繼續推動「清共」。同年冬,國民黨中央指派張知本、胡宗鐸、石瑛、張難先、孫鐵人、習文德、王紹襪為湖北省黨務指導委員,組成湖北省黨務指導委員會,代行省黨部職權。張難先、石瑛、孫鐵人為常務委員,張知本為組織部長。胡宗鋒為訓練部長,習文德為宣傳部長, 王紹林為民眾運動指導委員會常務委員,潘宜元為常委會秘書,行使幕僚長職權。當時,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衝突在湖北全省各地興起,國民黨黨務指導委員會嚴令各縣、市黨部,傾其全力協助「剿匪」與「清鄉」,並規定以「此項成績的優劣」作為考核的主要依據。此外,辦理了黨員總登記,進一步清除共產黨的影響。胡宗鐸、陶鈞舉辦了湖北省暨漢口市黨務人員訓練所,通過黨訓所形成了一個政治集團。1928年冬,湖北省黨務指導委員會完成全省黨員總登記,重新組織了各縣、市黨部,遂召開國民黨湖北省第五次代表大會,選舉執行委員和監察委員。原任黨務指導委員全數當選為執行委員。省黨部各部長除組織部長張知本與訓練部長胡宗鋒對調外,其餘照舊。

Remove ads

蔣桂戰爭後的演變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新桂系兵敗,桂系支持的胡宗鐸、陶鈞等逃出武漢,其湖北省黨部隨之瓦解。1929年4月15日,國民黨中央通過決定解散湖北省黨部,派方覺慧整理湖北省黨務,成立湖北省黨部臨時整理委員會,代行省黨部職權,以夏斗寅陳祖烈王鏡清賈伯濤劉柏芳吳醒亞楊均春左鐸金亦吾等九人為委員。金亦吾、左鐸、賈伯濤、劉柏芳、吳曝亞、喻育之、楊在春、王鏡清、夏斗寅等先後擔任整理委員[7]

1931年,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因為約法問題和胡漢民被蔣介石囚禁,爆發寧粵分裂,此後,粵方國民黨中央進一步發生分裂,產生滬方。九一八事變後,三方磋商和解。12月,國民黨寧、粵、滬三方分別選舉的中央執行委員和監察委員共同召開四屆一中全會,宣告該黨統一。在此背景下,1932年2月召開了國民黨湖北省第六次代表大會,通過直接選舉產生了執行委員和監察委員。喻育之、汪世鑒、劉鳴皋、左鐸、艾毓英、楊錦昱、王紹林為執行委員。崔從源、資格君、楊在春、劉柏芳、陳疇為候補執行委員。艾毓英、劉鳴皋、王紹社為常務委員,楊錦昱兼書記長。張導民、陶堯階、王怡群、周唯真、曾慶錫為監察委員,周宗頤、於一波為候補監察委員,張導民為常務監察委員。國民黨中央委員何成浚任省黨都指導員。這一時期,CC派在湖北省進一步發展。CC湖北幹事會中分設了工運、青運、農運、文教、機關等幹事會,省黨部的實際活動都是通過各幹事會開展。為配合各縣、市對紅軍的 「圍剿」,省黨部各委員按行政區域分區督導黨務。CC湖北幹事會與復興社在湖北省的組織一直矛盾重重。

1934年冬,召開了國民黨湖北省第七次代表大會,選舉了出席國民黨五大的代表。1935年國民黨五大以後,國民黨中央組織部改各省、市黨部常務委員制為特派委員制,執監兩會同時撤銷。首任湖北省黨部特派員為魯滌平,後為彭國鈞,喻育之、汪世鎏、王紹祐、楊錦昱、劉鳴皋、陶堯階、田鵬、胡國亭、楊子福為設計委員,書記長為於鴻彥。

Remove ads

中日戰爭期間的發展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六部在武漢設立了辦事處,該辦事處在國民黨湖北省黨部辦公處武昌紅樓內設立了軍委會第六部等機構,幾乎全部包辦了湖北省黨部的活動,導致省黨部特派委員彭國鈞一時「無所事事」。11月,南京政府遷都重慶,黨政軍要員、最高軍事機關則暫駐武漢。

1938年10月,日軍攻陷武漢,CC湖北幹事會停止活動。國民黨湖北省黨部遷至宜昌小溪塔辦公。省黨部與川鄂湘黔四省邊區公署、湖北省政府合組湖北省動員會。該會於11月1日成立,劉峙為主任委員,喻育之嚴立三為副主任委員,艾毓英為秘書處長。1940年初,苗培成接任省黨部主任委員。同年6月,日軍攻陷宜昌。省黨部遷至恩施金子壩。

1942年夏,湖北省黨部兩度改組。繼苗培成之後,黃建中、陳紹賢、邵華先後擔任主任委員,擔任書記長的繼於鴻彥之後,有孫佐齊、王治學、吳大宇等。由於戰局相對穩定,國統區鄂西北各縣國民黨縣黨部逐漸恢復了活動。1940年9月, 陳誠回任湖北省主席,一手控制國民黨黨務。陳誠在恩施成立高級幹事會,統一指揮鄂境各類特務機構。

1945年春,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召開了國民黨湖北省第八次代表大會,選舉錢雲階、羅貢華、林逸聖、吳大宇、朱懷冰等為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4]

Remove ads

戰後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後湖北省政府與湖北省黨部皆遷回武昌[8]。湖北省黨部在張之洞路烈士祠辦公。

1946年春,省黨部主任委員邵華調離,方覺慧接任。1947年9月,在國民黨省黨部組織下,成立了湖北省總工會。國民黨中央決定將三青團併入國民黨,黨團合併後,湖北省黨部主委為方覺慧、副主席為余拯、書記長為吳大宇、副書記長為劉先雲。內設農工運動委員會,主任委員為陳鵬; 文化運動委員會,主任委員為胡國亭;青年運動委員會,主任委員為余拯(兼);婦女運動委員,主任委員為朱侶柏;財務委員會, 主任委員為沈肇年。

1949年春,隨著共產黨解放軍在華北等地的勝利,湖北省黨部重要骨幹多數準備離鄂。方覺慧亦舉家出走。湖北省政府將機關西遷恩施,省黨部實際已成空架。1949年5月16日,武漢易手。6月初,在恩施設黨部鄂西辦事處,劉先雲為主任,胡兆和、梁上賢為副主任。8月初,撤退到廣州的國民黨中央黨部任命徐源泉為湖北省黨部主任委員,然而徐未到恩施就職。10月初,解放軍進軍鄂西、川東,設於恩施的國民黨黨政軍機關紛紛撤退,省黨部隨之撤出,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及其所領導的社團,自此結束了在湖北省的活動[4]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