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藏書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藏書是中國文人的嗜好,藏書又分官方與私家。據《中國私家藏書史》統計全國著名藏書家有4654人。[1]

上古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據說是上古時代的書籍。孔安國《書經‧序》:「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另《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漢朝

漢朝時有天祿閣(今未央區天祿閣小學內)、石渠閣(今周河灣村東一座土丘)、麒麟閣蘭台石室等藏書之所。並不開放給公眾。西漢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漢宣帝的第四個兒子東平王劉宇來到長安,向他的姪子漢成帝「上疏求諸子及《太史公書》」,漢成帝舅舅王鳳堅決反對賜書給東平王,理由是「諸子書或反經術,非聖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書》有戰國縱橫權譎之謀,漢興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災異,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諸侯王。不可予」。漢成帝採納了舅舅的意見。他告訴叔父,「『五經』聖人所制,萬事靡不畢載」。[2]劉向,劉歆,班固都曾經在宮內校書。到了董卓移都之際,「吏民擾亂,自辟雍、東觀、蘭台、石室、宣明、鴻都諸藏典策文章,競共剖散,其縑帛圖書,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縢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餘乘,道路艱遠,復棄其半矣。後長安之亂,一時焚蕩,莫不泯盡焉。」[3]

南北朝

南齊陸澄藏書萬餘卷[來源請求]王儉稱之「書櫥」。

南朝梁沈約「好墳籍,聚書至二萬卷,京師莫比」[4],一說十二萬卷[5]任防則藏書三萬卷。

梁元帝聚書40年,得書80000卷。後江陵焚書140000卷。

穆子容「錄天下書,逢即寫錄,所得萬餘卷。」[6]

周密《齊東野語》云:「今年惟直齋陳氏書最多,蓋嘗仕於蒲,傳錄夾漈鄭氏、方氏、林氏、吳氏舊書至五萬一千一百八十餘卷。」[7]

隋朝

許善心「家藏書近萬卷」,撰有私家目錄《七林》。

唐朝

陸龜蒙有《寄淮南鄭寶書記》詩:「五丁驅得神功盡,二酉搜來秘檢疏。」二酉是指大酉山、小酉山,今皆位於湖南境內,其中小酉山石穴中藏書有千卷。《太平御覽‧卷四十九‧地部‧小酉山引荊州記》記載:「小酉山,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於此學習,因留之。」

宋朝

周密自稱「吾家三世累積,凡有書四萬二千餘卷」 (《齊東野語》卷十二)

元朝

莊肅為江南三大藏書家之一,儲書畫八萬卷。宋亡後隱居不仕。危素奉詔至松江莊肅家求書,時莊肅已病卒,其家人擔心大禍臨頭,竟縱火焚書。

明朝

天一閣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由范欽所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代私家藏書樓,目前藏書30萬卷。

潘曾紘「有意汲古,廣儲縹緗,視學中州,羅致更富」[8]

清朝

清初錢謙益取得劉鳳錢允治楊儀趙琦美四家藏書,累積有七十三大櫃的書籍,多宋元版。

乾隆三十七年開「四庫館」,搜羅全國遺書,得13781種。

劉承干的「嘉業堂」藏書總量「都計所得約六十萬卷,費逾三十萬。」

嚴可均「著書不輟,藏書至二萬卷」[9]

許宗彥「藏書三十六櫥,類多精善」[10]

嚴元照「所居芳椒堂,聚書數萬卷」[11]

陸心源「書凡四千部為卷二十萬有奇,為冊四萬四千餘」[12]

張鈞衡「羅集宋、元、明、清各種精品十餘萬卷」[13]

清末的藏書家仍不少,多集中於蘇州之域,如潘祖蔭建有「滂喜齋」與「功順堂」,金天翮建有「天放樓」,吳梅建有「奢摩他室」與「百嘉堂」,鄧邦述有「群碧樓」,莫裳有「銅井山房」,胡玉縉有「許廎」,江標有「靈鶼閣」,葉昌熾有「奇觚廎」等。

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