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山路17號近代建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36°03′51.5″N 120°18′51″E 中山路17號近代建築[1],又稱弗里德里希大街商業綜合樓[2][3]、斐迭里街公寓舊址[4],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中山路17號(湖南路44-46號),約建於1904年,現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青島中山路近代建築的一部分。
歷史

由於資料匱乏,中山路17號建築最初的業主至今不詳。該建築曾被誤認為「膠州旅館舊址」[2][5]。
中山路17號所在地塊原屬於漢斯·馮·考斯洛夫斯基(Hans von Koslowski)與奧托·林克(Otto Linke)開辦的葛羅基洋行(Koslowski, H. von & Linke)[6],但該公司在該樓建造之前即已不存在[7]。中山路17號建築本身建於約1904年[3][8],1906年出版的《青島及近郊導遊》(Führer durch Tsingtau und Umgebung)將其稱為「貝倫斯的房子」,而實際上進出口商保羅·貝倫斯(Paul Behrens)僅僅在此租用了一個房間。同年,《青島新報》編輯部也在此租用了一個房間。一年後,貝倫斯離開青島,其開辦的相宜洋行也隨之註銷。1913年地籍圖顯示該樓已屬於伊爾蒂斯泉礦泉水廠(青島汽水廠、嶗山礦泉水公司前身[3])的前合伙人卡爾·維爾德(Carl Wilde),直至1914年日軍占領青島[2][9]。
1935年3月,留美歸國牙醫薛成九在此開辦環球齒科醫院,一度生意紅火,工作人員最多時有20人。1940年,青島民船公會會長酆洗元等贈送該醫院「齒頰之福」匾額一方。1947年,薛成九之子薛敬修任院長。1958年,該醫院改為公私合營。薛敬修及其後人後來仍住在該樓[9]。該樓現仍為商住建築。2000年,該建築列入第一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名單[10]。2006年12月7日,該建築成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青島中山路近代建築的一部分[11](公布名稱為「德式建築」,文保標誌牌名稱為「中山路17號」)。至2000年代,該樓已嚴重失修,2007年有住戶反映該樓屋頂及牆體漏雨,木製構件朽爛嚴重[12]。2022年,市政府組織對該樓進行外立面整治[13]。
Remove ads
建築特色
中山路17號建築面積1784.85平方米,平面不規則,磚石木結構,地上2層附設閣樓,地下1層。花崗岩粗石牆基,清水紅磚勾縫牆體,木構架紅瓦屋頂,屋頂開閣樓窗。臨街西北角建有三層高的六角塔樓,上覆穹頂(現存為2000年代重建)。兩翼檐口為鋸齒紋裝飾,起紅磚嵌邊山花,北側兩座,西側一座。臨街一、二層窗戶全部為紅磚套邊的券形窗。牆面有部分黃色粉面。樓內為木地板、木樓梯[1][3][4][14]。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