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傳統音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傳統音樂通常泛指形成於清代以前的中國、並傳承至今的的各種音樂[1]。從音樂的表現形態來看,可分為合奏器樂、獨奏器樂、戲曲音樂、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歌樂、宗教音樂等等[2] ,為較常見的分類方式。此外亦有按社會層面所作的劃分,如文人音樂、民間音樂、仕紳音樂、宮廷音樂[3][4],較適用於考察音樂的傳播發展。


合奏器樂
春秋時代的孔子曾論及音樂的合奏:「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點出了理想合樂的幾個美學特徵[5][6][7],這在現今的傳統合奏樂種仍可見到,其講究演奏者間的相互協調,且一方面利用樂器間的音色差、時間差、旋律差,突顯出各樂器的主體性(皦如也)[8],另一方面以「相生」概念相互交融(繹如也)[9]。特別是一些古老的樂種,更形成了各樂器在合奏中的專有定位[10][11],並有與之相應的合奏法則[12][13]。
絃索樂是指全為弦樂器的合奏形式,包含弓弦類樂器與彈撥類樂器[29]。
吹打樂是指使用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的合奏形式 [37][38]。
- 智化寺京音樂[39]:是少有的按代傳襲樂種[40],來自智化寺建立之初(明代正統九年)從宮廷傳入的音樂[41],由歷代僧人傳習至今[42]。其傳承一般只收十二歲以下的童僧學習,並經過至少七年的嚴格訓練[43][44]。樂器的編制寓有象徵性意義,在吹奏樂器中,「管」為樂隊的主軸,講究樸素、禪韻,「笛」與之成對比,以活潑流麗的樂音穿插其中,「笙」則於兩者之間扮演調和的角色[45]。現存最早的曲譜抄本為康熙年間的《音樂腔譜》[46],包含四十八首曲牌和由其構成的五套中堂曲[47],中堂曲有《錦堂月》、《晝錦堂》、《西文經》、《點絳唇》、《望吾鄉》(以身部的第一首曲牌命名)[48]。
- 西安鼓樂[49]:或稱西安城隍廟鼓樂[50],流行於西安地區,多於鄉會、廟會場合演奏,演奏者來自各村鎮的鼓樂社和僧、道樂隊等[51]。存有清雍正年間的曲譜抄本[52]。西安鼓樂中有種大型曲目稱為「大樂」,被認為有悠久的歷史和嚴謹的結構,然而具體的演奏已失傳,僅保存於樂譜中[53]。
其他民國前形成的吹打樂,則有山西八大套[54](晉北笙管樂[55])、河北笙管樂(音樂會)、泉州籠吹等[56]。此外還有一些近代劃分出來的吹打樂[57][58][59][60]。
Remove ads
獨奏器樂
傳統音樂中的樂器大多歸屬於某一合奏樂種[61],只有少數如古琴、琵琶、箏等,在文人群中形成特定的獨奏器樂[62],且與一般舞台表演的獨奏有不同意涵。漢族傳統音樂多重視自娛性[63][64],除了體現於以樂會友的樂館活動或雅集外[65][66],在獨奏樂中更突顯為一種自身的修養[67],成為了文人音樂的主要特色[68]。
Remove ads
戲曲音樂
戲曲是世界音樂中相當獨特的形式,高度融合了多種藝術元素,特別是其歌、舞、詩、劇渾然一體 [83],有「無聲不歌,無動不舞」之形容[84]。以寫意、抒情為其傳統的藝術特質[85]。在眾多劇種中,被認為是傳統戲曲的代表者有[86]:
- 崑曲:有「百戲之祖」之稱,由文人精心創作,為雅化劇種的代表[87],亦是戲曲「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最高典範[88]。有雅集清唱和彩扮演出兩種形式,兩者並行不悖、相輔相成[89]。經典劇目如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清代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90]。前兩者之現存全本曲譜,最早刊於乾隆年間的《吟香堂曲譜》[91][92]。其不久之後刊行的《納書楹曲譜》內容更為豐富,除了涵蓋《吟香堂曲譜》的大部分內容,還囊括了湯顯祖的玉茗堂四夢[93],是影響力較大的重要崑曲刊本[94]。
- 京劇:正式形成大約是在清道光之後[95],吸收了眾多劇種特點而成[96]。其音樂部分,大多出自崑曲,直接繼承了其古典精華[97]。清末民初譚派唱腔的創立,被認為是京劇藝術確立的標誌之一[98]。之後京劇界人才輩出,使京劇達到了鼎盛[99]。
清末或民初形成的劇種,則有粵劇[100]、豫劇[101]、川劇等[102]。此外是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眾多新興劇種[103]。
Remove ads
歌舞音樂
宗教音樂
佛教音樂依樂器形式可分為梵唄(聲樂)、器樂(以管樂或管弦樂為主)、法器(打擊樂)[105]。梵唄的主要四種類型為贊、偈、咒、文[106]。這些多樣的聲、器樂應用於佛教中的各種法事,如普濟法事中的「放焰口」,為結構較完整、音樂性較多的一套禮儀形式[107]。
- 智化寺京音樂:包含梵唄、器樂、法器三部分,但其器樂特別突出,樂僧可以掌握許多大型器樂套曲演奏,是狹義的京音樂所指(參見合奏器樂)[108]。佛教音樂的梵唄曲目大部分來自「十大韻」曲,而現存對十大韻最早的完整記載,即出自京音樂的清代抄本《成壽寺舊譜》[109]。
- 五台山佛教音樂:五台山為眾多佛寺聚集的佛教聖地,其音樂被認為是北方佛樂的代表[110],存有清末宣統的譜本[111]、民初的抄本等[112]。曾因文革衝擊而瀕臨絕跡,依靠少數僅存之技藝嫻熟的樂僧傳承下來[113]。
- 開封大相國寺音樂:存有清代曲譜抄本,含梵唄、器樂、法器譜[114]。然而近代曾遭受嚴重破壞[115],至今尚有傳承、復原程度的問題[116]。
道教音樂主要指道教科儀活動中使用的音樂,稱為科儀音樂,也稱齋醮音樂或道場音樂 [117]。現存樂譜,最早有北宋末年所制的《玉音法事》,含五十首道曲,但其記譜方式特殊,尚難解讀 [118]。明成祖時製成的《大明御製玄教樂章》,有用工尺譜符號紀錄音高,但無板眼 [119]。清代有全真派的《重刊道藏輯要全真正韻》,雖無工尺字,但全真十方叢林都沿用這一範本至今 [120]。此外還有一些尚未定論的道教相關音樂[121]。
祭祀音樂
- 祭孔禮樂[122]:於宋代開始定型,現存有宋、明、清之樂譜。因各代不相沿襲,所以宋譜與明、清樂譜有截然不同的風格。清代頒定的祭孔禮樂,基本上沿用至今,如曲阜、瀏陽文廟,皆沿用乾隆八年頒布的「闕里文廟及府州縣學用祀孔樂章」,分為六個部分:迎神(昭平之章)、初獻(宣平之章)、亞獻(秩平之章)、終獻(敘平之章)、徹饌(懿平之章)、送神(德平之章)。
參考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