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別名
|
位置
|
簡介
|
圖片
|
地理坐標
|
水澄橋市
|
水登橋
|
東靠原閘口電廠,西接水澄橋下
|
為三孔石梁橋,至遲建於康熙年間。橋西原有水登廟,因而又名水登橋。橋南原設有閘,錢塘江水由此進入中河。現橋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8月。
|
|
30.20560°N 120.14878°E / 30.20560; 120.14878
|
化仙橋市
|
抽分木橋
|
東出原復興街,西接大巷口
|
為單孔石拱橋,原為木橋,名抽分木橋,後因為多有人過橋不慎落橋溺水而亡,鄉人徐源改建為石橋。現橋建於明成化三年(1477年),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修繕。
|
|
30.20747°N 120.15290°E / 30.20747; 120.15290
|
海月橋市
|
|
東出原復興街,西接海月橋下和余家蕩
|
為三孔石拱橋,傳說造橋之時旁邊有潭映照秋月,似海中有月,故名海月橋。現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道光三年(1823年)修繕。
|
|
30.21002°N 120.15774°E / 30.21002; 120.15774
|
洋泮橋市
|
洋潘橋
|
東出原復興街,西接原複習里街
|
為單孔石拱橋,南宋時即已存在,原名洋泮橋。明代時候,橋旁原有大慈寺、龍王廟和木葉公所。現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西端橋墩刻有重修碑記。
|
|
30.21088°N 120.15923°E / 30.21088; 120.15923
|
美政橋
|
|
美政路橋
|
橋旁原有城南左廂公事所,時有長官樂平人韓屏伍,執法嚴明,人稱美政,故名美政橋。民國時期改造復興街改為平橋,後經多次改造。
|
|
30.21435°N 120.16377°E / 30.21435; 120.16377
|
小諸橋
|
|
南星橋南
|
為單孔石拱橋,始建年代無考。
|
|
30.21835°N 120.16765°E / 30.21835; 120.16765
|
南星古泉市
|
|
南星橋南,東臨中河
|
古泉泉池為長方形,以條石砌成,池底鋪鵝卵石,泉石以欄杆和望柱圍住,泉眼仍又泉涌。池兩側立「南星古泉」重建碑,碑文落款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現已立亭保護。
|
|
30.22175°N 120.16892°E / 30.22175; 120.16892
|
南星橋市
|
老南星橋、南新橋、朱橋
|
南星公路橋南,東出江城路,西接鳳山路
|
為單孔石拱橋,始建於北宋,原名南新橋,俗名朱橋、朱家橋,清代改稱里橫河橋。傳說乾隆下江南路過此橋,瞥見橋名,指地又指天,官員答「地為城南,天有日月星辰」,橋遂名南星橋。民國時期在橋旁修公路,橋亦名南星橋,於是又稱老橋為老南星橋。現橋為清代重修。[16]
|
|
30.22193°N 120.16911°E / 30.22193; 120.16911
|
鳳山橋
|
吊橋
|
|
始建於清,原為單孔石拱橋,因在鳳山門東故名鳳山橋。現為鋼筋混凝土板橋。
|
|
30.22628°N 120.16805°E / 30.22628; 120.16805
|
六部橋市
|
都亭驛橋、通惠橋、錦雲橋
|
東出六部橋直街
|
為單孔石拱橋。南宋時六部二十四司都在橋西,故名六部橋;因橋東有都亭驛接待外邦使節,故又名都亭驛橋。元代稱通惠橋,明代稱錦雲橋。宋寧宗時,楊皇后和史彌遠密謀在橋上暗殺了主戰派的韓侂冑。
|
|
30.22994°N 120.16530°E / 30.22994; 120.16530
|
上倉橋
|
安和橋、聖安寺橋、部院倉橋
|
東接上倉橋路,西入中河路
|
始建於宋,原為單孔石拱橋,宋名安和橋,元名聖安寺橋,清名部院倉橋。元時原有聖安寺,後改為軍械庫。明時在寺遺址上建儲備糧倉,稱勝安倉,又名老人倉,橋遂易名安和橋,俗稱倉橋。後為與下城倉橋相別,改稱上倉橋。民國時期改建為平橋,1986年整修。
|
|
30.23213°N 120.16585°E / 30.23213; 120.16585
|
嵇接骨橋
|
州橋
|
東接嵇接骨橋下,西入中河路
|
為單孔石拱橋,始建於宋。原名州橋,後因為宋代的嵇清和明代的嵇勝居住此地,二人俱為骨科名醫,故名嵇接骨橋,原先茅山河與中河、東河在此地匯合。
|
|
30.23541°N 120.16624°E / 30.23541; 120.16624
|
福德橋
|
黑橋
|
東接福德橋下,西入中河路,
|
為單孔石拱橋,因為此地舊為城中染坊所在,河水多發黑,故名黑橋。原橋旁多植楊柳、銀杏。
|
|
30.23373°N 120.16618°E / 30.23373; 120.16618
|
通江橋
|
慶元橋
|
東接撫寧巷,西入中河路
|
為單孔石拱橋,始建於宋,原名慶元橋,清代改稱通江橋。《宋史》載淳熙二年(1175年),橋下設有板閘,遇到中河水涸則開閘納江潮入河,或為通江名字由來。
|
|
30.23697°N 120.16662°E / 30.23697; 120.16662
|
望仙橋
|
|
東接望江路,西入中河路
|
始建於宋,傳說橋名與八仙鐵拐李有關,南宋紹興初年,有望氣者稱其地有祥兆,秦檜遂置宅橋東北,後宋高宗在秦宅基礎上置辦德壽宮。東窗事發後,義士施全不平於岳飛之死,遂在橋上行刺秦檜,不幸失敗成仁。1980年代改為鋼筋混凝土板橋。
|
|
30.24027°N 120.16752°E / 30.24027; 120.16752
|
新宮橋
|
宗陽宮橋
|
河坊街橋
|
始建於宋,南宋後期稱宗陽宮橋,宋度宗建宗陽宮於橋東故以為名,後世俗稱新宮橋。1980年代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板橋。
|
|
30.24246°N 120.16773°E / 30.24246; 120.16773
|
三聖橋
|
|
東接新宮橋河下,西入中河路
|
為單孔石拱橋,始建於宋。宋高宗紹興年間在此地建旌忠廟以紀念南渡後追封為王的高永能、景思誼、程博古三位宋夏戰爭將領,民間俗稱「三聖廟」,橋以廟名。今橋長27.3米,寬5米,為石砌拱橋,橋面有石台階,西連中河路,東接原新宮橋河下。[17]
|
|
30.24367°N 120.16796°E / 30.24367; 120.16796
|
府橋
|
榮府橋、榮富橋、撫橋
|
東接凝海巷,西入中河路
|
為單孔石拱橋,宋代時橋東有榮文恭王府,因此名榮府橋,俗稱府橋。
|
|
30.24447°N 120.16798°E / 30.24447; 120.16798
|
鐵佛寺橋
|
佑聖觀橋
|
東出水亭址,西入中河路
|
為單孔石拱橋。原名佑聖觀橋,宋代時在佑聖觀旁故名;明代時修建鐵佛寺,寺中彌勒鐵鑄而成,故名鐵佛寺橋。
|
|
30.24557°N 120.16790°E / 30.24557; 120.16790
|
柴垛橋
|
大和橋、太和橋
|
東接原凝海巷,西入中河路
|
為單孔石拱橋,始建於宋,南宋時名太和橋或大和橋,原為渡口,南宋建柴場於河東堆垛柴木,後因運輸不便改建石橋。
|
|
30.24670°N 120.16793°E / 30.24670; 120.16793
|
薦橋
|
清泰橋、箭橋
|
清泰路西端
|
始建於宋,南宋時崇新門(清泰門)俗稱薦橋門,明時稱清泰橋,清代稱薦橋至今。《三言兩拍》中「十五貫戲言成巧禍」「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都是以此地為背景展開。民國時期改建清泰街,改建橋為平橋,1986年擴建為鋼筋混凝土板橋。
|
|
30.2493°N 120.1678°E / 30.2493; 120.1678
|
回回新橋
|
回新橋、積善橋
|
東連民權路,西入中河路
|
為單孔石拱橋。元代時杭州較為富裕的回民居住此地,從事珠寶業。現橋為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建。
|
|
30.25151°N 120.16768°E / 30.25151; 120.16768
|
豐樂橋
|
踏道橋
|
解放路中段
|
始建於宋,舊名踏道橋。南宋時,因橋上有酒肆豐樂樓,故名豐樂橋。1949年以後拓寬解放路,橋被改為鋼筋混凝土橋,1985年擴建。
|
|
30.25306°N 120.16760°E / 30.25306; 120.16760
|
新橋
|
油蠟局橋、油局橋
|
|
始建於宋,原名新橋。宋時旁有油蠟局,故名油蠟局橋,明代改稱油局橋。1986年重建時改為鋼筋混凝土平橋。
|
|
30°15′23″N 120°10′2.85″E
|
鹽橋
|
聯橋、惠濟橋
|
慶春路橋
|
為單孔石拱橋。自錢塘江入城的鹽船皆停泊於此待繳鹽稅,因此名鹽橋。橋上原有惠濟廟,建廟的時候又新建一橋,廟基與舊橋相連,故名聯橋。民國初年修慶春路時在橋南又建一公路橋與舊橋相連,北側刻惠濟橋,南側則刻聯橋。1984年,中、東河改造時惠濟廟被拆除。慶春路改建時,又在橋上修雙層六角亭一座,亭高8米,頂為1米高葫蘆寶頂,由名貴木材建築而成,通過1.5萬片花板巧妙拼裝,因與胡慶余堂合建故名慶余亭。
|
|
30.26051°N 120.16722°E / 30.26051; 120.16722
|
仙林橋
|
|
東接長寧街,西入中河路
|
始建於宋,因橋旁有仙林寺,故名仙林橋。仙林寺以鍾聞名,宋代為杭州城中晨昏禁鍾。1986年,改造為鋼筋混凝土平橋。(?)現為拱橋
|
|
30.26280°N 120.16719°E / 30.26280; 120.16719
|
登雲橋
|
曲橋
|
鳳起路中段
|
為單孔石拱橋,始建於宋,原名曲橋,明代改名登雲,橋北有貢院,科舉考場得意者由貢院過橋至布政使司參加宴席,故橋名取「如登青雲」之義。
|
|
30.26496°N 120.16703°E / 30.26496; 120.16703
|
梅東高橋
|
梅登高橋、通濟橋、梅家橋
|
體育場路橋
|
始建於宋,又名梅登高橋,南宋時稱通濟橋。橋旁舊有周宣靈王廟。民國時期修築體育場路將其改為平橋,後經過多次改建,終成為今狀。
|
|
30.2720°N 120.1665°E / 30.2720; 120.1665
|
新橫河橋
|
|
西湖邊柳浪聞鶯公園內
|
為單孔石砌橋,始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橋長19米,寬4.6米,拱寬6.8米。原在中河北端的新橫河上,2002年西湖南線改造時,遷至西湖邊柳浪聞鶯公園內。
|
|
30.24064°N 120.15156°E / 30.24064; 120.15156
|
備註:斜體代表現代公路橋梁,標註市者為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