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

香港粉嶺的基督教中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
Remove ads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英語: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Kei San Secondary School,縮寫:CCC KEI SAN),是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粉嶺所成立的一所政府津貼男女文法中學。校訓:「學以致用」,社別分別有四色:仁(紅色)、誠(黃色)、勤(綠色)、毅(藍色)。

快速預覽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 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Kei San Secondary School, 地址 ...
Thumb
校舍新翼
Remove ads

校政管理

歷任校監[1]
  • 1969年至1973年 潘頓 牧師
  • 1973年至1984年 汪彼得 牧師
  • 1984年至1985年 李清詞 牧師
  • 1985年至1986年 容啟東 先生
  • 1986年至1988年 翁珏光 牧師
  • 1988年至1998年 李清詞 牧師
  • 1998年至2003年 蘇義有 先生
  • 2003年至2006年 袁海柏 先生
  • 2006年至2009年 蘇成溢 牧師
  • 2009年至2013年 吳水麗 先生[2]
  • 2013年至2021年 李錦昌 先生
  • 2021年至今 歐陽志剛先生
歷任校長[1]
  • 1969年至1970年 施得理 牧師[3]
  • 1970年至1973年 梅浩賓 先生[3]
  • 1973年至1978年 唐基良 先生[4]
  • 1978年至1982年 周耀榮 先生[4]
  • 1982年至1992年 蘇靜嫻 女士[5]
  • 1992年至2011年 郭燕薇 女士[6]
  • 2011年至2024年 翁港成 先生
  • 2024年至今 高國榮 博士
歷任副校長
  • 周煜明 先生[7]
  • 黃偉賢 先生[7]
  • 葉志豪 先生[8]
  • 阮小文 先生[8]
  • 張慧賢 女士
  • 陳慶文 先生
Remove ads

歷史

Thumb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校舍舊翼

鑑於當時北區居民對工業教育需求較大,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響應世界難民年運動[9],於1959年決定在粉嶺籌辦初級工業中學[10],政府同年擬撥地5萬餘平方呎用以建校[10]。其後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在1969年成立,前身是一所工業男學校,校名本為中華基督教會基新工業中學CCC Kei San Secondary Technical School),1996年改成文法男女校。

1969年2月1日,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建校工程在教育司簡乃傑安放了基石後終於竣工(1964年展開工程,花費共120萬建築費)[3],並於9月1日落成啟用[3],正式上課;同年11月22日由時任教育司簡寧主持校舍開幕禮[11]。「基新」代表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期望基新中學在耶穌基督的領導之下,能為世界帶來新的面貌 / 生活[3],工業地位得以提升[3]。1970年,該校初中一至中三隻有9班[3],學生數目為90人[3]。由於學校還在始創階段,因此面對不少難題,例如設備欠齊全。當時香港政府資助中學負責校舍的興建,而校內的一切設備,如桌椅、教具、實驗室儀器等等,都需由辦學團體自行承擔。學校為提升學生英語水平,於1971年聘用外籍教師[3]。同年學生以6日循環制方式上課[3],校方設5社「基」、「新」、「工」、「中」及「學」[3]、推行領袖生制度以及舉行校運會[3]。1972年中五畢業生首次參加中學會考[4],及格率過半。

到了1973年,基新學生已能自行編輯學生報[4](1995年創立新學生報《點滴集》[12])。後來學校於1978年向政府申請批出官地興建球場[4],又向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申請撥款20多萬元作建築費用[4]。1982年開辦預科課程[5],1983年開辦中四文商組[5]

1980年代初起,校方不斷改善學校設施,1982年得中華基督教會香港教區撥款近17萬[13],把當時的雨天操場改建為課室[5],以解決班房不足的問題;同時在學校空地設置石檯石椅供學生休息。1985年再向政府申請擴建校舍[14],為籃球場加建看台。課外活動方面,自1982年起學校成立了愛丁堡獎勵計劃[5],鼓勵學生透過參與社會活動學懂關心別人。及後於1983年,基新中學成立男童軍北區第一旅[5],首屆預科生參加香港高級程度會考[14]

1985年10月,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推行基新獎勵計劃,目的在於訓練學生自行訂立目標的能力。1989年校報「雋思」復刊[14]。學校於1990年起不再是一所男校,轉為男女校[14],而5社亦改為「仁」、「誠」、「勤」、「毅」[14]。同期於1990年代初,時任北區區議員狄志遠立法局議員身份向教育統籌委員會提交基新中學擴校對社區好處的意見[15],並促請財務委員會撥款[15]。至1993年3月[15],校方才展開擴校工程[6],至1996年完成[6]。擴校後,學校不但翻新禮堂和圖書館[6],還增添了課室和特別室(生物實驗室及家政室)[6],以開設更多科目,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同時自1990年起設立「紀律雄師」計劃,通過小組活動、山野技能訓練、軍訓等。因應教育政策改變,中華基督教會基新工業中學於1997年更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6],1999年獲教育署評為44間正增值中學之一[6][16]。又因推行母語教學,校方於1996至1997學年先於中一年級以母語作授課教學語言[17],亦安排理科生於2000年改用中文應考公開試[6]。此外,該校轉變為文法中學之前設文、理、工、商組[18]

進入2000年代往後,校務發展繼續向前。校方於2001年成立家長教師會[19],2004年7月重辦水運會[19],2005年完成第二階段學校改善工程[19],即合併兩個教員室[19]。然而,在教學方面發展則較為遜色,曾於2004年被教育統籌局於視學報告中,指出師生表現「未如理想」,而且在已承諾採用英語授課的高中科目,卻全面使用中文授課[20]

Remove ads

辦學宗旨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學校為學生進行「全人教育」,以人為本,人人可教,又本著基督精神培養學生。[21]

班級

中一至中六共有三十班。中一至中三級每級五班(A-E班),中四至中六級每級五班(A-E班)

學會及興趣小組

該校學會及興趣小組共30多個分為四類別: 學術、興趣、服務、運動[22]

更多資訊 學術學會, 興趣學會 ...
Remove ads

校園設施

校舍分新翼、舊翼,各翼樓高三層,新翼設有一部升降機以及全校設有四個傷殘人士洗手間、傷殘人士升降機。屬於依山而建的獨特校舍設計。學校佔地面積的約7000平方米,分有1個籃球場、1個排球場及1個手球(足球)場。除基本設施內外,全校課室及特別室裝有冷氣及多媒體教學器材、鋪設寬頻網絡及投影機。學生可於課外時間使用連接校內和校外的網絡電腦共二百多台。具體的校園設施分佈如下[24]

Remove ads

著名/傑出校友

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於1988年成立校友會[14]

  • 曾興隆(2004年中七):前北區區議員(聯和墟選區)[25]
  • 陳振興MH:前香港山地單車隊代表(亞運金牌)[26][27]
  • 李子雄(1977年中五):演員[28]
  • 柳重言(1977年離校):音樂創作人,於CASH流行曲創作大賽奪得最佳填詞獎
  • 黃文迪:藝員、模特兒丶香港小姐呂慧儀前夫
  • 石燦鴻(1983年中五):香港城市大學物理及材料科學系教授[29]
  • 丘志明: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自然科學及科學教育系助理教授
  • 梁玉祥(1981年中五):前北區區議會祥華區議員(1991年至1999年)[30]
  • 鄒國棠:前香港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31]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