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華民國陸軍步兵第一〇四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陸軍步兵第一〇四旅,為中華民國國軍駐守於台中市的陸軍部隊,配屬陸軍第十軍團指揮部。隊名「常山部隊」過去該旅於抗戰期間,發揚威武精神,創建輝煌戰績,因此得名[3]。平時負責新兵、駐地、基地及教召訓練,戰時負責海岸守備任務[4]。
歷史
- 陸軍步兵第104旅前身為民國22年於河南成立之「剿匪第一縱隊」。
- 1934年,剿匪第一縱隊在河南省開封與新編第40旅併編為「陸軍第95師」,轄2旅(283旅、284旅)4團(280、283、284、289),師長唐俊德[5],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轄部隊。
- 1938年,95師調入三十七軍[5]。
- 1944年,由三十七軍軍長羅奇率軍部和第95師赴廣西改隸第四戰區[5]。
- 1945年,第三十七軍被撤銷,第95師改隸第六十二軍[5]。
-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95師隨第六十二軍赴越南河內受降[6]。
- 1945年9月,隨第六十二軍從越南海防市乘船赴台灣駐防[6]。
- 1946年,陸軍第95師撤裁一個團,縮編為「陸軍整編第95旅」,隸屬整編第62師(原六十二軍)[6]。
- 1947年,隨整編62師海運華北,恢復為「陸軍第95師」,下轄第283團、284團、285團[6]。
- 1948年,改為「陸軍獨立第95師」直屬於華北剿匪總司令部[6]。號稱對解放軍作戰「在華北沒有丟過一挺機槍」的「趙子龍師」,所以該部隊的代號就叫做「常山部隊」,代表常山趙子龍。
- 1948年9月,遼西會戰傷亡三分之二[6]。
- 1949年,恢復為「陸軍第95師」,隸屬第七十五軍。
- 1950年,遷駐臺灣臺南。
- 1951年,陸軍第95師收編第6師的人員補充缺損,更銜為「陸軍第16師」。
- 1952年,陸軍第16師整編為「陸軍第41師」122團,隸屬第九軍[5]。
- 1958年5月,移防金門,駐防金中守備區[7]
- 1969年,陸軍第41師改編為「陸軍預備第4師」。
- 1972年,遷駐臺中。
- 1976年1月,陸軍預備第4師更銜為「陸軍步兵第31師」;同年8月,再更銜為「陸軍步兵第104師」[7]。
- 1999年,因應「精實案」組織調整,陸軍步兵第104師改編為「陸軍步兵第104旅」。
- 2004年,因應「精進案」組織調整,陸軍步兵第104旅移編後備司令部並更銜為「後備第905旅」。
- 2013年,因應「精粹案」組織調整,後備第905旅移編陸軍司令部並更銜為「陸軍步兵第104旅」,隊名「常山部隊」,駐地台中市成功嶺新兵訓練中心[4]。
Remove ads
編制
- 旅長 一位 上校
- 副旅長 一位 上校
- 參謀主任 一位 上校
- 政戰主任 一位 上校
- 監察官 一位 少校
- 保防官 一位 少校
- 心輔官 一位 上尉
- 士官督導長 一位 士官長
- 旅部連
- 通信連
- 工兵連
- 步兵第一營(戰支連+步兵連×3+火力連)
- 步兵第二營(戰支連+步兵連×3+火力連)
- 步兵第三營(戰支連+步兵連×3+火力連)
- 步兵第四營(戰支連+步兵連×3+火力連)
- 步兵第五營(戰支連+步兵連×3+火力連)
- 砲兵營
隊徽含義
盾牌外型代表團結鞏固、精實戰力之意;獅頭象徵該旅在抗戰期間,發揚威武精神,創建輝煌戰績;雄獅怒吼象徵旭日東昇,呈現如朝陽般不滅之戰鬥意志,更有陽光般之溫暖及包容天地萬物之胸襟;獅頭面向西方象徵完成反攻之準備,指日西征[4]。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