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1937年的一个条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蘇互不侵犯條約是指中華民國與蘇聯於1937年8月20日在南京簽訂的條約,規定:「倘締約國之一方受一個或數個第三國侵略時,彼締約國約定,在衝突全部時間內,對該第三國不得直接或間接予以任何援助……」,通過該條約蘇聯政府向中國提供物資援助,1937年11月派遣空軍志願隊來華作戰。

緣起
1937年3月,蘇聯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返任,立即會見孔祥熙、陳立夫,轉達蘇聯政府請中國發起太平洋地區公約和蘇聯準備向中國提供軍用物資之建議[1]:692。4月3日,蔣中正帶病在上海會見鮑格莫洛夫,表示感謝蘇聯政府在西安事變問題上支持他和給予武器援助之建議[1]:692。
「七七事變」後、「八一三淞滬會戰」前的7月19日,蘇聯駐華全權代表鮑格莫洛夫便從上海致電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部稱,中國政府想從蘇聯獲得飛機、坦克、20毫米和37毫米反坦克炮和75毫米高射炮。7月31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致電鮑稱,「……在供貨帳目下可給200架飛機帶裝備和200輛坦克。擬向南京派一個小的團組,去了解中國的軍事需求。準備招收中國飛行員和坦克手接受培訓。」 1937年8月2日,蔣會晤鮑格莫洛夫[1]:694。鮑格莫洛夫向蔣通報莫斯科關於軍事貸款之答覆,解釋蘇聯不能與中國簽署互助條約之理由[1]:694。8月2日,鮑格莫洛夫致電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部稱,蔣中正對於派飛行員和坦克手到蘇聯接受培訓的建議未作出反應,鮑建議電告中方蘇聯產飛機和坦克型號與質量的情報。
8月上旬,中蘇交換條約草案,並繼續談判[1]:695。8月21日,兩國代表簽訂條約[1]:695。
8月22日蔣中正召見將赴蘇聯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團長、軍事委員會參謀次長楊傑談話,楊傑日記如此記述,「派予赴莫斯科為軍事代表,其任務為促進蘇聯參戰,所謂促成互助協定是也,其最低希望俾蘇方源源接濟我軍用品,如飛機、高射炮、坦克車、汽油等,並著率領技術人員早日乘飛機赴蘇。」
8月27日鮑格莫洛夫致電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部稱,與陳立夫就軍事供貨問題達成協議,在供貨細目內答應給予200架飛機和200輛坦克,飛機、坦克和其他武器的明細表將同楊傑在莫斯科商定。8月29日,南京和莫斯科正式宣佈[2]:76。條約簽訂後,中國抗日戰爭得到蘇聯有力支持[1]:695。
1937年9月,楊傑以實業考察團的名義訪問蘇聯,並在莫斯科與蘇聯炮兵委員拔也夫、空軍委員拉寧談判,達成了購八十二輛T-26坦克戰車,外加指揮車、彈藥車及修理車五輛(二輕三重)等、戰車附件為總值百分之十。每戰車附炮彈一千五百發,共計炮彈十二萬三千發。機關槍子彈每架四萬五千發,共計三百六十九萬發。
Remove ads
條約內容
條約內容如下: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政府為欲對於一般和平之維持有所貢獻,並將兩國現有之友好關係鞏固於堅定而永久的基礎之上,又欲將一九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在巴黎簽訂之非戰公約中雙方擔任之責任重行切實證明起見,因是決定簽訂本條約。雙方各派全權代表如左:
|
Remove ads
影響
蘇聯船隻開始由黑海敖德薩港運裝軍用設備及補給品送到廣州。數以百計蘇聯飛行員、教官和飛機,飛越戈壁沙漠,進駐甘肅省中國基地。蘇聯面對威脅大有升高之勢時,史達林援助蔣中正規模之大,見證中國抗戰成功對蘇聯極具戰略意義。此後兩年,蘇聯提供紿蔣大約1,000架飛機、2,000名飛行員,以及500名軍事顧問[4]:89。由1937至1945年,中國得到蘇援總值約2億5千萬美元,其中絕大部分是在抗戰頭四年提供,當時沒有其他國家認為中國版圖完整是一件大事[4]:90[5]:89[6]:130。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