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丹水池站 (國鐵)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丹水池街道铁路车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丹水池站 (国铁)map
Remove ads

丹水池站是一個京廣鐵路上的車站,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丹水池街道,建於1958年,目前為三等站,郵政編碼為430012。目前僅辦理專用線、專用鐵路貨運作業。[3]

快速預覽 丹水池站Danshuichi Railway Station, 位置 ...

歷史

蘆漢鐵路初建時,僅僅在江岸諶家磯修建車站,而並未在此處設站[4][5]

截至1937年,在江岸枕木廠(後江岸車輛段位置)以北、丹水池平漢線以東、長江以西的江岸地帶,僅有亞細亞美孚、福中煤廠在此設立的煤廠、油庫以及水陸聯運碼頭,並計劃修建專引線。這些油庫在1949年後被收歸國有,並在隨後修建了專用線與江岸站聯軌[4]

1947年8月,鮑鼎主持編制了《武漢三鎮土地使用與交通系統計劃綱要》,首次提出了鐵路聯網以及外移平漢線的主張。1952年籌備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工作時,鐵道部原計劃從江岸站南端引出新線,但經鮑鼎與鐵道部反覆磋商,最終決定在江岸站以北增設丹水池站,從丹水池引出新線,並擴建江岸站(即江岸站新場,後江岸西站[6][7]

1954年,車站建成,建造初時為隸屬於江岸站的線路所,負責漢口迂迴線(今京廣正線)以及京漢線正線(後京廣附屬線)的線路間調度業務。當時站內有2條股道。1956年,增建站線2條。1959年,車站停辦客運業務。1984年,車站升為三等站。截至1990年末,本站有6條股道,其中正線2條、到發線3條、存車線1條,專用線共14條[7]

2010年車站曾進行技術改造。改造後站內設有4條正線(京廣上下行正線、京廣漢口聯絡線和丹水池聯絡線)、6條到發線。車站列車接發方向超過10個[8],下行漢口方向有漢口站、漢口線路所兩個方向,京廣線進入漢口站的旅客列車在此站進入京廣漢口聯絡線;另一方面,車站上行咽喉段可經灄口站武漢北站接入京廣鐵路正線,亦可以經諶家磯線路所、天興洲長江大橋接入武昌東站武漢站(需變更上下行車次)[9]

因原江岸站計劃拆除,因此本站於2019年底在車站西南側新建850米的牽出線及通勤列車到發線,承接原江岸站的貨運、通勤業務[10],設有1條到發線及1條存車線。但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影響,此項工程被推遲,最終於2021年3月31日投用[11]

Remove ads

頭道橋

Thumb
1967年的本站(右)與諶家磯站(左),畫面圖中的大堤便是張公堤(橫堤),頭道橋在畫面堤邊聚落點左側的京廣鐵路

原來在丹水池堤角與灄口之間的京漢鐵路上共有三座鐵橋,自漢口市區由近及遠,分別是張公堤橫堤外的鐵橋,稱之頭道橋,或稱一道河橋、一道橋;位於諶家磯站北側橫跨府河(朱家河)的二道橋,或稱二道河橋、府河大橋;位於灄口站南側橫跨灄水的三道橋,或稱三道河橋、灄水大橋[12]。頭道橋與二道橋、三道橋一同建於1899年[13],位置在如今本站北頭的張公堤外,今已不存。

一道橋:在廳東二十里諶家磯。舊無此橋,光緒間修築京漢鐵路時所新築,以鐵橋敷軌道。
二道橋:在城東,亦鐵橋,爲修築京漢鐵路時創立。
——《湖北通志·卷三十七·建置志十一·津梁一·夏口廳》[13]:1108

該橋偕同張公堤一道,構成了漢口東北的最後一道防線,因此戰略地位重要,近代以來的陽夏保衛戰武漢會戰、武漢解放戰爭等諸多戰役皆出現了與該橋有關的記載。1911年末的陽夏戰爭時期,民軍及清軍在此及二道橋、三道橋反覆交火併交替占領。[14]1938年10月25日傍晚,日軍便是從該橋突破張公堤進入漢口,此亦是漢口淪陷的標誌[15]。解放戰爭時期,在三道橋及二道橋被國軍炸毀的情況下,解放軍亦是突破防線,並由此進入漢口。[14]

Remove ads

鄰近車站

更多資訊 前一站, 中國鐵路 ...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