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主音音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音樂中,主音(英語:Homophony,希臘語:ὁμόφωνος,拉丁化homóphōnos,字面意為「相同的聲音、音調」;又譯主調或同音)音樂是一種織體,其中有一個主要聲部以及若干個提供和聲的陪襯聲部。[1]在主音音樂中,一種旋律占主導地位,而其他聲部則演奏單音或複雜的伴奏。這種結構不同於單音(所有聲部齊音或八度移動)、等聲部複音(其中相似的旋律以節奏和旋律獨立移動,形成均勻的織體)等其它織體。 [2]從歷史上看,主音及其對不同聲部的安排與調性同時出現。調性賦予女高音、男低音和內聲部不同的和聲功能。

主音音樂可以是同節奏的,即所有聲部都具有相同的節奏。 [3] [4]聖詠織體是主音的另一種變體。最常見的主音是旋律主導的主音,其中一個聲部(通常是最高聲部)演奏出獨特的旋律,而若干個伴奏聲部共同構成一種陪襯的和聲。[5]
主音一詞最初出現在古希臘,指的是由兩個以上聲部以齊音或八度音程演奏單一旋律的音樂,即多種人聲的單音音樂。在英語中,主音(homophony)一詞最早由查爾斯·伯尼(Charles Burney)於1776年提出,強調旋律的和諧一致。 [6]
Remove ads
歷史
作為西方古典音樂中的主要織體之一,主音音樂最早出現在17世紀早期的巴洛克時期。當時,作曲家們開始普遍將垂直和聲作為創作理念,主音通奏低音成為這一風格的一個決定性特徵。[5]在西方音樂中,主音可能起源於舞蹈音樂。為配合個人舞蹈的規定動作,舞蹈音樂需要一種簡單直接的節奏風格。 在17至18世紀,主音音樂和複音音樂並存。複音音樂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常見音樂。而到了巴洛克時期,單音成為新風尚,四聲部(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和男低音)的合唱編排從此成為西方古典音樂的常見形式。 [5]主音音樂最初出現在宗教音樂中,取代複音和單音成為宗教音樂的主導形式,後來又傳播到世俗音樂,至今仍是世俗音樂的標準形式之一。
在巴洛克時期,以主音音樂作品而聞名的作曲家有: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安東尼奧·維瓦爾第、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和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在20世紀的古典音樂中,一些「以三和弦為主導的」伴奏音型已基本不再使用,例如阿爾貝蒂低音(一種主音伴奏形式)。不同於旋律音高與和弦音高相互依存並共享同一調性基礎的過去傳統,在這一時期,旋律與和聲的音高素材之間可能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從而避免重複。不過,一些傳統的技巧仍在使用,例如重複和弦。[7]
Remove ads
歐洲以外地區的多種文化中也出現了主音音樂, [8]尤其是在那些已經發展出公共聲樂的地區。1497年,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登陸西非時,他將在那裡聽到的音樂稱為「甜美的和聲」 。 [9]雖然當時的和聲概念不一定與現代學者理解的主音結構概念相同, [9]但人們普遍認為,非洲音樂中,主音人聲和聲在與歐洲人接觸之前的幾個世紀裡就已經很常見,並且在當代仍然很常見。歌手通常以「主音平行」的形式來和聲,以平行的三度或四度移動。這種和聲模型也應用於聲部以三度或四度堆疊的器樂中。主音平行並不局限於三度和四度,但所有的和聲材料都基於特定曲調或歌曲所使用的純量系統。使用六音階系統的地區音樂經常使用六度和聲。[10]例如,加彭的芳族人音樂中就使用主音。 [11]
在印度尼西亞東部(南蘇拉威西島、弗洛勒斯島、東加里曼丹島和北蘇拉威西島)的托拉查人的音樂中,二聲部和聲很常見,通常以三度、四度或五度為音程。 [12]此外,中國音樂一般被視為主音音樂,因為樂器通常以平行的四度和五度伴奏,並經常在聲樂中將人聲加倍;同時異音在中國傳統音樂也很常見。 [13]
旋律主導的主音音樂
在旋律主導的主音音樂中,主唱人聲承擔旋律,而伴奏人聲為主唱提供和弦支持。 [5]當今的一些流行音樂可被視為旋律主導的主音音樂:人聲通常占據主導地位,而鋼琴、吉他和貝斯等樂器通常為人聲伴奏。在很多情況下,樂器也承擔主導角色,並且這種角色經常在各個聲部之間切換:人聲在一段主歌中主導,隨後樂器進行獨奏,同時其他樂器提供和弦支持。
單聲音樂與旋律主導的主音音樂相似,其中一個聲部負責旋律,而另一個聲部則承擔底層的和聲。然而,單聲音樂的特點是單聲部配以樂器伴奏,而旋律主導的主音音樂則指的是更廣泛的主音音樂類別,其中包括多聲部作品,而不僅僅是獨唱作品,如17世紀早期的義大利單聲音樂的傳統。 [14]
在蕭邦的E大調夜曲作品62號第2分曲中,旋律主導著和聲:左手(低音譜號)為右手(高音譜號)演奏的旋律提供和弦支持。
參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