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查德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查德擁有多樣化的種族和語言,文化遺產相當豐富。查德政府也積極推廣該國文化和傳統,開放查德國家博物館和查德文化中心。[1]

音樂
查德較流行的樂器有「kinde」(一種豎琴)、「kakaki」(一種長3至4米的號角)和「hu hu」(一種使用葫蘆作擴音器的弦樂器)。不同種族會使用不同的樂器:薩拉人常用笛子、巴拉風(balafon,一種木琴)、豎琴和kodjo鼓等;加涅姆布人則以長笛類樂器配合敲擊樂器演奏。[2]
樂隊沙里爵士樂在1964年組成,開拓了查德的現代音樂領域。隨後,其他的一些樂隊試圖結合現代和傳統音樂。但查德人通常都蔑視現代音樂,在1995年,他們對現代音樂開始感興趣,這促使一些查德歌手的唱片和錄音帶開始被發行。但盜版行為以及法律保障的缺乏都限制了查德音樂工業的進一步發展。[2][3]
飲食
小米是查德人的主食,常被做成麵團伴以醬汁食用,這種食物在北部被稱為「alysh」;在南部則被稱為「biya」。魚類也是該國的一種流行食物,通常被做成「salanga」(被曬乾後煙燻成的鮭脂鯉或猛魚)或「banda」(較大型的煙燻魚)。[4]「Carcaje」是一種以木槿葉製成的味甜的飲品。酒精飲品在南部比較流行,人們飲用「billi-billi」(以紅小米釀製)和「coshate」(以白小米釀製)小米啤酒。[2]
文學
與其他非洲國家一樣,查德的文學被經濟、政治等因素打擊。很多查德作家被迫在流亡國外的情況下寫作,主題集中於政治壓迫和歷史論文。自1962年起,20位查德作家寫作了約60部小說作品。較著名的作家有約瑟夫·卜拉欣·賽義德(Joseph Brahim Seïd)、巴巴·穆斯塔法(Baba Moustapha)、安托萬·班吉(Antoine Bangui)和庫爾西·拉姆科(Koulsy Lamko)。2003年,查德的唯一文學評論家艾哈邁德·塔博耶(Ahmat Taboye)出版了查德文學選集(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tchadienne)以在國際和青年間宣傳查德文學。[2][5][6]
電影
查德的電影工業被內戰嚴重破壞,電影院的缺乏也是該行業面對的問題(查德全國只有一家電影院)。查德首部電影是1999年由穆罕默德·薩利赫·哈龍(Mahamat Saleh Haroun)製作的《Bye Bye Africa》,穆罕默德後來的電影《Daratt》獲得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評審團特別獎。伊薩·塞爾日·克洛(Issa Serge Coelo)曾執導其他兩部電影《Daressalam》和《Tartina City》。[7][8][9][10]
體育
節假日
查德全年共有6個公眾假期,不定期的假期則包括基督宗教的復活節、伊斯蘭教的肉孜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等。[12]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