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乙酸乙酯
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乙酸乙酯是乙酸中的羧基上的一個羥基被乙氧基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結構簡式為CH
3COOC
2H
5
Remove ads
物理性質
乙酸乙酯是無色易燃易揮發的液體;有特殊香味;微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
主要用途
製備
乙酸乙酯可由乙酸、乙酸酐或乙烯酮與乙醇相互作用製得。乙酸與乙醇的酯化反應反應方程式如下:
通過同位素示蹤法用18O標記乙醇,可以發現放射性只存在於酯中。教材通常認為這可以顯示:該反應中乙酸脫去-COOH中的-OH,成為乙氧基,取代了乙醇中-OH中的H原子。(即「酸脫羥基醇脫氫」)但值得注意的是,該反應中乙酸的羰基氧首先質子化(與氫離子結合),此時羰基氧與羥基氧已經等效,故此反應中脫去羧基中任一個氧都可以。
乙酸乙酯的製取:先加乙醇,再加濃硫酸(加入碎瓷片以防暴沸),最後加乙酸, 然後加熱。(一般的,要先加入密度較小的液體,再加入密度較大的液體,催化劑在加入順序的中間。)
反應中濃硫酸的作用為催化。因為反應過程為可逆反應,濃硫酸吸水可使反應向右反應,從而達到催化的作用。該反應中的收集裝置中用到了飽和Na
2CO
3溶液,其作用有四點:
此處沒有使用氫氧化鈉的原因是: 雖然氫氧化鈉也能吸收乙酸和乙醇,但是鹼會催化乙酸乙酯徹底水解,導致實驗失敗。
水解反應
Remove ads
醇解反應
Remove ads
安全性
乙酸乙酯大鼠LD50為11.3g/kg[2];對眼、鼻、咽喉有刺激作用;高濃度吸入可引進行性麻醉作用,急性肺水腫,肝、腎損害;持續大量吸入,可致呼吸麻痹;誤服者可產生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有致敏作用,因血管神經障礙而致牙齦出血;可致濕疹樣皮炎。
慢性影響:長期接觸本品有時可致角膜混濁、繼發性貧血、白血球增多等。
本品具刺激性,具致敏性。本品易燃,其蒸氣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與氧化劑接觸猛烈反應。其蒸氣比空氣重,能在較低處擴散到相當遠的地方,遇火源會著火回燃。
參考資料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