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乙酸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乙酸銅(乙酸銅(II)),是化學式為Cu2(CH3COO)4的化合物,其中CH3COO−指乙酸根CH3COO−。Cu2(CH3COO)4是深綠色晶體,一水合物Cu2(CH3COO)4(H2O)2略帶藍綠色,分子呈中國燈籠結構。
乙酸銅在古代被用作殺菌劑和綠色顏料,目前多用作無機合成中銅(II)的來源,也可在有機合成中作為催化劑或氧化劑。和所有銅化合物一樣,乙酸銅的焰色反應為藍綠色。
Remove ads
歷史
乙酸是食物發酵的副產物,而乙酸銅最早也是在葡萄園中獲得的。當時銅片夾在生產葡萄酒剩餘的葡萄皮和殘渣中,人們發現不久後就有藍色物質在銅片表面生成。刮下少許後發現它可溶於水。該固體被用作顏料。它與三氧化二砷混合後生成醋酸亞砷酸銅,作為殺蟲劑和殺菌劑使用,稱作巴黎綠。
化學合成中的應用
乙酸銅的主要用途是在有機合成中作為催化劑或氧化劑使用。例如,Cu2(CH3COO)4可以催化兩個末端炔烴的偶聯,生成1,3-二炔:[1]
反應的中間體包括乙炔亞銅等,再經乙酸銅氧化,得到炔基自由基。此外,用乙酸銅來合成炔胺(含有氨基的末端炔烴)也涉及乙炔亞銅中間產物。
將無水Cu2(CH3COO)4和金屬銅一起加熱會得到無色易揮發的乙酸亞銅:[2]
乙酸銅(II)用水合肼也能還原成乙酸亞銅。
Remove ads
合成
乙酸銅在發現後的幾個世紀內都是通過以上方法製取的。但這種方法製得的乙酸銅雜質較多。現在實驗室中的製備方法分為三步,總反應為:
二水合物會在100°C真空失水:[3]

Remove ads
結構
Cu2(CH3COO)4(H2O)2,以及類似的Rh(II)、Cr(II)乙酸鹽二聚體都採取「中國燈籠」式的結構。[4][5] 每個銅原子都為四個氧原子所圍繞,乙酸根的每一個氧原子都與一個銅原子鍵連,鍵長1.97Å(197pm)。兩個水分子配體占上下,Cu-O鍵長為2.20Å(220pm)。兩個五配位的銅原子之間的距離為2.65Å(265pm),與金屬銅中Cu—Cu距離(255pm)相近。
兩個銅原子存在很弱的共價作用,導致乙酸銅的磁矩隨著溫度降低而減小,比如一水合乙酸銅室溫下的磁矩為1.40 B.M.,而在90K時僅為0.36 B.M.。由於自旋方向相反抵消,Cu2(CH3COO)4(H2O)2實質上是反磁性的。它對推動現代反鐵磁體耦合理論發展有很重要的貢獻。[6]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