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也斯
香港作家及學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也斯,MH(1949年3月12日—2013年1月5日)[1],本名梁秉鈞,廣東新會人,香港作家。[2]
Remove ads
生平
也斯的父親在他四歲時去世,此後由母親撫養成人。他曾就讀灣仔端正小學北角道分校[3](1960年畢業[4])及何文田官立中學(1960年入讀[4],1965年中五[5]),十多歲開始創作,投稿《中國學生週報》,20歲成為專欄作家,1970年在浸會學院英文系畢業後,曾任中學教師、報館外電翻譯、《南華早報》和麗的電視合辦的《香港電視周刊》美術編輯,參與文學刊物《四季》、《文林》、《大拇指》等的編輯工作。
1978年赴美進修,1984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文學博士學位,論文為 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
回港後,也斯任教於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系,1998年起任職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後兼任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專授文學與電影、比較文學、香港文學、現代文學批評、中文文學創作等科目。
也斯在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評論、文化研究等各個領域均有成就。曾獲《大拇指》詩獎、「藝盟」香港作家年獎、2010年香港作家年獎。小說集《布拉格的明信片》、《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詩集《半途──梁秉鈞詩選》曾獲中文文學雙年獎。著有散文集《神話午餐》、《山水人物》,詩集《雷聲與蟬鳴》、《游離的詩》、《博物館》、《衣想》,小說集《島與大陸》、《剪紙》、《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攝影集《也斯的香港》等。作品曾翻譯成英、日、德、法等多種語言。多次赴歐美講學,1998年應德國學術交流協會獎學金(DAAD)之邀任駐柏林藝術家。
也斯主要以中文創作,但其英文文章亦散見於香港的《瞄》雜誌。
2010也斯向傳媒證實患上肺癌[6],至2013年1月5日去世。[7]。在其去世後,他的友人葉輝亦公開宣佈,《狂城亂馬》的作者心猿是也斯。[8] 《狂城亂馬》榮獲第四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冠軍,而評審小組成員包括:李歐梵、何錦玲、孫述宇、黃維樑和也斯本人。在其去世後,李歐梵亦答應了當時明報的編者寫篇悼文,題為《憶也斯》[9]。
Remove ads
筆名來源
「也斯」為兩個無意義字的組合。據他表示,過往人們使用的筆名本身,常帶有一定意思,令人未看作品時就已對作者有一種感覺。於是也斯希望能突破這一點,使用本身沒有什麼意思的字作筆名。於是選了文言句中常見的兩個虛詞作筆名。[10]
文學以及學術作品[11]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